7.4.2.1 庆元地震
庆元县地处浙江西南山区,1998年2月24日和2002年8月9日先后两次在庆元东7km及庆元东南10km分别发生了ML3.7和ML3.3级地震,地震烈度V度的影响范围分别达260km2和120km2,根据震中位置和震中烈度分布特征并结合遥感对该区活动断裂解译(见图7.18),得出以下几点重要认识:
图7.18 庆元县地震活动遥感影像解译分析图
(1)地震区主要断裂为NNE走向,沟槽状线性形迹细长清晰。
(2)次级断裂体系为NWW走向,断裂形迹较清晰,并被NNE向断裂多次错动的特点明显。
(3)震中地震烈度等值线区展布方向为NNE,根据其与NNE向断裂的位置关系推测震中区NNE向断裂倾向SEE,按震源深度10km计算,断面倾角约70°左右。
(4)震中位于NNE向断裂与NWW向断裂交会区域。
(5)上述发震区未来仍可能是地震易发区,对此应给与特别重视。另外,距庆元县NNE16km处为中心区,具有类似的构造特征,也可能是未来地震易发区。
7.4.2.2 文成、泰顺地震
2002年7月28日在距文成县城西南15km的文成县、泰顺县交界的珊溪水库库区发生了ML3.5级地震,地震烈度V度的面积达170km2;2002年9月5日,在泰顺县—文成县交界处的包垟乡境内发生ML4.0级地震,地震烈度V度加Ⅵ度的面积达180km2。在卫星遥感影像上两次地震震中位于NNE向线性影像清晰密集的活动断裂带与线性影像较清晰、密度小于NNE向断裂的NWW向活动断裂交会部位。从活动断裂之间相互关系的解译分析发现,NNW向与NNE向断裂具有相互切割错断现象,说明这两组断裂都是多期活动的,在地震震中还有近SN向断裂与近EW向断裂通过。此外,两次地震的V度等烈度区的长轴方向分别为NWW向和近EW向。由此推测,发震断裂应为NWW走向断裂和次级近EW走向断裂(图7.19)。
图7.19 文成县与泰顺县地震活动遥感解译分析图
我们认为,今后沿着NNE向与NWW向断裂交会区带还有可能发生与此类似的地震活动,其可能发震的位置如图7.19所示,这是值得今后注意的。浙江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即使小级别地震也可能造成较大损失。如2002年9月5日的ML4.0级地震就造成700多万元的经济损失,引起了浙江省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分析这两次地震与遥感影像间的关系发现以下几点规律:
(1)由NE走向与NWW走向两组断裂将泰顺地震区切割成菱形格状构造,并在其间分布有少数近SN走向断裂与近EW走向断裂;
(2)NE走向与NWW走向两组断裂规模与活动强度相近;
(3)地震发生区域是近EW走向、NWW走向、NE走向及近SN走向四组断裂交会区
(4)在航磁图上处于NE向磁异常分界线地带(图7.20(a));
(5)在布格重力场图上处于由西向东逐渐升高的梯度带上(图7.20(b));
图7.20 泰顺与文成县地震活动区航磁异常(a)和布格重力异常(b)图
图7.21 嵊州盆地现代地震活动遥感解译分析图
(6)由于珊溪水库的拦蓄,地下水灌入断裂可能对地震的诱发起了相当重要作用。
鉴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由于水库地下水的渗入,已经将断裂聚集的应力能通过地震形式释放出来,应力的再一次积累释放至少还需要若干年时间,今后即使产生地震或许不会产生比2002年9月5日地震的震级更大。
7.4.2.3 嵊州地震
1998年8月17日,在嵊州市西南4km处发生了ML4.5级地震,地震烈度V度的范围约250km2,该烈度区长轴走向NWW向,据此分析嵊州盆地内NWW走向断裂是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从遥感资料分析,这条NWW走向的发震断裂应是Fq170及F176的北西延伸部分。但由于第四系沉积物覆盖等原因,它的断裂信息反映不明显。另外,嵊州盆地另一条重要控盆断裂余姚-丽水活动断裂(F7)的活动段与Fq170及F176交会于地震震中点附近,表明地震主要由这两条断裂带共同控制,在震中点西南26km处测得F7断裂热释光年龄值(89.48±7.61)ka,说明F7断裂在该段的活动时代很新,是一条对嵊州盆地发育有典型控制作用的活动大断裂(图7.21)。另外,嵊州盆地及其周围地区第三纪基性玄武岩非常发育。这种情况说明第三纪以来这一地区处于上地幔上侵、地壳拉张减薄,基性玄武岩浆沿深断裂喷发到地表。由此可推测,该地区从第三纪以来总体区域应力场是处于拉张环境。有记载以来沿余姚-丽水活动断裂(F7)与Fq113、Fq170、F116等断裂交会附近,发生过多次3~4级地震,今后在这个地区仍有发生4级左右地震的构造背景,应当对此加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