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条在中国,一如火药、印刷术发明出来后在西方的传播一样,都遇到了最适合其蓬勃发展的社会条件。饮食习惯一旦养成,常常极为保守,因为人们都觉得自己从小吃惯了的菜式最美味。【大家】中国人为何和面包错过了两千年
广州有家餐馆的墙上写着这样一行字:“粥粉面饭:四大发明。”颇有几分岭南式市井幽默。不过想想也是,食物为何不能算是伟大发明?
近来看韩国纪录片《面条之路》,便将面条这一“伟大发明”放在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宏大背景中论述,让人不无感慨地意识到这个看似普通的食物,对人类生活竟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面条自问世之后,在中国得到了最大发展,而在西方,除了意大利之外,传统上的主食都是面粉制成的另一种食物——面包。
然而为何如此?这恐怕未必是口味偏好,而是因为:食物的发展也总是受限于特定的社会条件,其演变遵循极强的路径依赖。
众所周知,面条和面包的原料都是面粉(无论是小麦、大麦、荞麦还是黑麦磨成),而要制成面粉,自然首先得有麦子和石磨——这两样一般认为都源于中东。甲骨文中表示麦子的“来”字,本是外来语,这也是农史上的常识;而石磨在中国的推广一般认为迟至秦汉之际(这里不妨插一句:一般认为豆腐是西汉时淮南王刘安所发明,这个时间点恐非偶然,豆子原很难吃,但既然麦粒可磨成面粉,豆子自然也可以,于是豆腐遂随石磨的推广而诞生)。
不难想见,在不能将麦子磨成粉的时代,“粒食”是相当难吃的,因为只能放在陶器中蒸熟——米饭也是蒸熟,比麦粒可口太多了,但稻谷在先秦更罕见,属稀有的美食。
或许可以作这样的推测:中东种植小麦、发明石磨都较早,人们选择的是在土灶中将面食烤熟(其成品为面包、烧饼或馕);但中国在种植小麦时,陶器、青铜器都已相当成熟,而石磨却未推广,以至于先秦的华夏民族可能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只能将麦粒蒸熟或煮熟了吃。
开始的差异决定了此后的一系列差异。陶器对中国人饮食习惯和烹饪方式的影响极为深远,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中国人大量地使用蒸、煮这两种方式,而这推想起来应该都源于在陶器中加水使食物变熟
采纳哦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