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搞清楚一点,秦始皇从来都不叫“嬴政”!这是后来近现代史学界为了方便而“约定俗成”搞出来的一个名字。太史公在《史记》中已经明确交代了,秦始皇叫赵政。太史公所处的时代离秦始皇只有百年余,而且掌握着大量宫廷档案,是不可能将“千古第一帝”秦始皇的名字搞错的。换言之,秦始皇叫赵政、不是嬴政。
秦始皇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
古人的姓与氏
姓氏始于何时已经无考,但有文字记载的周代姓氏便已经是一种非常成熟的存在了,有明确史料记载,商王为子姓。换言之,至少在商代,姓氏这个东西便已经出现了,而且已经“分家”了。为何要如此说呢?原因很简单,商纣王帝辛的叔叔比干因为被分封在了比地,便以比为氏、名为比干了。难道比干不姓子?非也、非也,他的确姓子,但名字却不叫子干,这就涉及到先秦时期古人的命名习惯了。
先秦时期,因为长期实行分封制,由大宗分封出去的小宗旁支往往会以职位、封地等等为氏,以示与大宗的区别。为了进一步强调这种大小宗的区别,先秦时期的男性往往不称姓而称氏。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姓原本的姓了,姓还是那个姓,只是不用在名字里而已。如投汨罗江自尽的那位屈原,他就是楚国的宗室,姓芈。但是,因为其先祖是小宗、被分封在了屈邑,他家这一支便以屈为氏以示与楚国大宗熊氏的区别。换言之,楚怀王熊槐和屈原其实都姓芈,他们是同宗、是“一家人”,只是因为屈原家后来沦为了小宗,故而以屈为氏而已。
简单说,姓与氏的区别就如同一棵树,姓是主干、氏是分支,同姓者可以分出许多不同的氏,各支的男性后裔都称氏而不称姓。秦国宗室为嬴姓赵氏,按照先秦时期的命名习惯,男性称氏,秦始皇自然名叫赵政而不是嬴政。到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中后期,周天子的分封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加之后来秦国、秦王朝大力推行郡县制,久而久之,姓氏分家的土壤也便不复存在了。七国宗室后来虽然有那么多后裔,却鲜有新分出的氏了。但有一点是明确的,至少在秦王朝灭亡之前,贵族男子还是称氏不称姓的,原本的氏依然存在,只是没有再继续增加而已。
秦王朝建立之后,全面废除了分封制、代之以郡县制,姓氏分家的土壤彻底没有了。最终,姓和氏合二为一,成为了现而今常见的姓氏。自汉王朝开始,姓氏已经基本合并了,许多原本的旧贵族也纷纷以氏为姓,随大流了。人们经常说什么同姓者“五百年前是一家”,实际上不同姓者两千年前也可能是一家。
先秦时期女性的命名规则
先秦时期男性称氏,那么女性呢?因为先秦时期的女性不存在分封之事,更加不存在另立门户之说。因此,女性无论是隶属于哪个“氏”,她们都不称氏,只称姓。如著名的秦宣太后,为何史籍称其为“芈八子”?就是因为她姓芈,八子是秦国后宫的等级,大概其相当于后来的妃、嫔、贵人之类。换言之,宣太后和楚怀王熊槐、屈原都是同宗,都是“一家人”。
古代青楼的女子会在腰间系一根红线,这种做法有什么原因?
秦始皇叫嬴政,为什么他儿子叫扶苏和胡亥,你知道吗?
秦始皇叫嬴政,为什么他的儿子叫扶苏和胡亥?竟还有这层关系
为什么秦始皇叫嬴政,而他的儿子叫扶苏和胡亥?难道不是亲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