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皇位继承的混乱

2025-04-08 18:47:06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元世祖忽必烈之后开始元朝帝系的继承开始变得混乱,我就从那里开始介绍。

元世祖于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驾崩。由于太子真金早死,帝位由各方争夺。最后,群臣在真金的长子晋王甘麻剌及次子铁穆尔之间选择,由于铁穆尔受元世祖下赐皇太子宝及镇守和林。故晋王甘麻剌退让,铁穆尔即位为元成宗。

大德十一年(1307)正月,元成宗驾崩,由皇后监国。皇侄爱育黎拔力八达与右丞相哈剌哈孙发动政变,夺得控制权。镇守和林的爱育黎拔力八达的大哥海山率大军赶回大都即位是为元武宗。由于爱育黎拔力八达有发动政变迎立的大功,所以元武宗册封他为皇太子,相约兄终弟及。

元武宗即位后,随即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并对孔子的家族、弟子等加封了种种称号。

至大四年(1311年)正月,元武宗驾崩,由爱育黎拔力八达继位,是为元仁宗。这次乃元朝和平转移帝位的第一次。元仁宗即位后,生母兴圣皇太后的重臣铁木迭儿为右丞相。武宗长子周王和世琜前往镇守四川途中起兵前往西北游牧。仁宗把和世琜之弟图帖睦尔放逐至南方,立自己的儿子硕德八剌为皇太子,破坏了与武宗相约先立和世琜继位,再传位硕德八剌等之约。

延佑二年(1315年),元仁宗下令恢复科举制度,将儒家学说中的程朱理学定为考试的主要内容。从此程朱理学成为元朝(以及其后的朝代)的官方思想。

元仁宗驾崩后,硕德八剌即位为元英宗。元英宗继承了其父仁宗的行汉法政策,并于至治三年(1323年)下令编成并颁布元朝正式法典——《大元通制》,共2539条。

朝廷中的蒙古保守势力对元英宗行汉法的施政不满,于是铁木迭儿的义子铁失在至治三年(1323年)夏天趁着英宗去上都避暑之机在上都以南15公里的地方南坡的刺杀了英宗及拜住等人,史称南坡之变。

元英宗被行刺后,镇守和林的晋王甘麻剌的长子也孙铁木儿率兵南下,杀掉行刺元英宗的重臣后即位,是为泰定帝。泰定帝即位后,被仁宗放逐到海南岛的图帖睦尔被封为怀王,镇守建康。

泰定帝于致和元年(1328年)七月崩于上都。丞相倒剌沙拥立七岁的阿速吉八为帝,是为天顺帝。而镇守大都的知枢密院事燕帖木儿即与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伯颜拥立怀王图帖睦尔即位,是为元文宗。最后燕帖木儿攻入上都,天顺帝不知所踪。

针对文宗兄长仍在漠北游牧,文宗采取燕帖木儿的建议,立文宗哥哥周王和世琜,是为元明宗,图帖睦尔被立为皇太子;后燕帖木儿又毒死和世琜重新立图帖睦尔为帝,改元天历,史称天历之变。

文宗重祚以后,大兴文治。天历二年(1329年)2月,文宗设立了奎章阁学士院,掌进讲经史之书,考察历代治乱。又令所有勋贵大臣的子孙都要到奎章阁学习。奎章阁下设艺文监,专门负责将儒家典籍译成蒙古文字,以及校勘。同年下令编纂《经世大典》,两年后修成,为元代一部重要的记述典章制度的巨著。

但文宗在位期间,丞相燕帖木儿自恃有功,玩弄朝廷,导致元朝朝政更加腐败。文宗于至顺四年(1333年)去世后,燕帖木儿立年仅七岁的懿璘质班为帝,是为元宁宗。但元宁宗仅在位不到两个月即去世,不久后燕帖木儿也去世。元明宗的长子妥欢贴睦尔被太皇太后从静江(广西桂林)召回并立为帝,是为元惠宗,又称元顺帝。

元惠宗在位之初,右丞相伯颜的势力很大,把持着朝政,甚至一度不把元惠宗放在眼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元惠宗与伯颜的矛盾日益尖锐,后来在伯颜之侄脱脱的帮助下,元惠宗终于成功地废黜了伯颜,并控制了政局。至正三年(1343年),元惠宗下令修撰《辽史》、《金史》、《宋史》三史,由右丞相脱脱(后改由阿鲁图)主持,于至正五年(1345年)修成。

元朝后期,特别是1340年代中后期至1350年代期间,自然灾害频有发生,黄河地区水患尤其严重。与此同时,统治者不断向人民收取各种赋税,人民的生活更加艰苦。早在泰定二年(1325年)就发生过河南赵丑厮、郭菩萨领导的武装起事。元惠宗至正十一年(1351年)发生的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事,揭开了元朝灭亡的序幕。至正十年(1350年),元政府下令变更钞法,铸造“至正通宝”钱,并大量发行新中统元宝交钞,但导致物价迅速上涨。次年(1351年),因黄河地区严重的水患,元惠宗以贾鲁治黄河,动用大量民夫,而官吏乘机敲诈勒索,造成不满。韩山童等人决定在5月率白莲教教众发动起事,但事泄,韩山童被捕杀,刘福通于是带韩山童之子韩林儿杀出重围,打出红巾进行起事,其后郭子兴等人也纷纷加入。元政府则派出也先帖木儿率兵攻刘福通红巾军,由丞相脱脱亲自督战攻徐州,一度取得了很大的胜利。然而由于脱脱被朝中弹劾,功亏一篑。至正十六年(1356年)到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继承了病逝的郭子兴的地位后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统一了江南的半壁江山。与此同时,在北方察罕帖木儿(李察罕)和李思齐等元军将领则开始对北方红巾军展开反攻。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北方红巾军在安丰之役中败给新兴并降元的张士诚,刘福通战死,韩林儿南下投奔朱元璋,随后被杀。朱元璋在击败陈友谅等南方其它红巾军将领和元朝南方势力后,于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开始北伐,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的协助下,于1368年八月攻陷元大都,元惠宗北逃,元朝在中原的统治结束。惠宗北遁,明政府认为他顺天明命,给他上谥号为“顺帝”。

1368年,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元惠宗在明军的追击下逃离大都来到上都,随后又逃到应昌。他继续使用大元国号,并组织反抗,失败后于1370年在应昌去世。元昭宗即位后继续北逃至漠北,并多次与明军交战。此时元军主力为汉人将领王保保率领的军队,他与明军将领徐达在漠北的交战中互有胜负,朱元璋曾多次写信诏降,但王保保从不理会,被朱元璋称为“当世奇男子”。位于云南的元朝梁王继续忠效于元政府,直到1381年方被明军消灭。北迁的元君臣一直沿用“大元”这个国号,史称北元,直到1402年鬼力赤即位后改国号为“鞑靼”(一说1388年天元帝被阿里不哥后裔也速迭尔袭杀后即去国号)。

回答2:

元朝是个由蒙古族创建的国家,选择继承人制度非常不完善。按照惯例,大汗死后,即位者必须经过宗亲、贵戚和勋臣参加的库里台推举,大汗与臣属各自宣誓之后,才能栓正式继位,合法的行使汗权。但是蒙古还有一项少子守灶的财产继承制,入主中原后,又有了汉族嫡长子继承制,正因这些并存的继承制度,导致了蒙古汗国和元朝在汗位、皇位继承问题上的一系列冲突,导致蒙古汗国时期的汗位转移和元朝中后期的宫廷政变。所以元朝许多皇帝都不是大多数汉族朝代那样父传子,一代代传下去的,元朝的传位是非常混乱的,以下是对元朝各代皇帝关系的总结:
太祖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1)建立蒙古汗国,他的妻子孛儿贴为她生了四个儿子,依次是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经过仔细斟酌铁木真选定三子窝阔台为汗位继承人。由于少子守灶的传统四子拖雷继承了铁木真统治的中心区域和主要军队,包括60多个千户军,而窝阔台只继承了4个千户军,由于拖雷坚决执行成吉思汗的遗照,太宗窝阔台(2)在一年后即位为蒙古大汗。
窝阔台死后,他儿子贵由即蒙古大汗位,由于定宗贵由(3)猝死汗位悬虚,经过一系列实力较量,以拖雷长子蒙哥称汗而告终。
后宪宗蒙哥(4)在攻打四川时,为炮石所伤,死于军中,他弟弟忽必烈夺得汗位,伐宋灭金统一中原,建立元朝,就是著名的元世祖忽必烈(5)。忽必烈的儿子真金太子早逝,留有三子,长子甘麻剌、次子答剌麻八剌、三子铁穆尔,当时有资格继承皇位的还有忽必烈幼子那木罕,最终他选中铁穆尔为帝。
由于成宗铁穆尔(6)唯一的儿子德寿早薨,于是导致了元朝又一次皇位之争。最终由成宗之侄,答剌麻八剌长子海山即位,元武宗海山(7)将皇位传予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并约定“兄传弟位,叔传侄位”,但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8)没有遵照约定,而是将皇位传给儿子硕德八剌,后元英宗硕德八剌(9)被判臣所杀。他的伯父甘麻剌的儿子也孙铁木儿在上都即位,泰定帝也孙铁木儿(10)死后,他的儿子天顺帝阿速吉八(11)在上都与在大都的武宗海山之子图贴木儿争夺汗位,最终文宗图贴木儿(12)获胜,并将皇位让与皇兄和世琜,打他又不甘心将好不容易到手的皇位拱手让人,于是将明宗和世琜(13)毒死后复位。
文宗对毒死皇兄一事耿耿于怀,于是临死前改立明宗长子妥懽帖睦尔为帝,但权臣燕铁木儿怕他与文宗合谋害死明宗的事被妥懽帖睦尔日后报复,碍于文宗遗命,只好立7岁的明宗次子懿璘质班为帝。可是宁宗懿璘质班(14)即位43天就死了,与此同时燕铁木儿也因纵欲过渡死了,元顺帝妥懽帖睦尔(15)历尽沧桑终于继承皇位,登上了元朝末代皇帝的宝座。

回答3:

元朝从文化、制度、经济等方面是落后于之前和之后的朝代的;
蒙古族人的文化也远远落后于汉族文化;

同时元朝排除汉族文化,不像后来的清朝统治者吸收了相当部分的汉族文化;
所以元朝皇位继承既没有承袭汉族传统的“嫡长子”继承[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也没有像清朝有一个明确的制度[清初,继承人由八旗会议决定;后来,由皇帝在生前写密旨确定,以避免诸子夺储和后继无人的状况];

总之,在元朝,凡是成吉思汗家族的直系后裔都有资格称皇。
这样一来,终元一世,元皇族自身之间、元皇族和四大汗国的皇族之间,争夺皇位和大汗位的大规模内战从没有停过,有过20多年换8个皇帝的时期。内讧严重削弱了元朝的力量。

元朝大概的选举继承人的方法:
-亲中选贤的大汗推举制
-“幼子守灶”的财产继承制

回答4:

前面的都不具体

要具体的建议你

看元史 或者 上下五千年 ~~~真的 听别人说没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