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孟子的-民贵君轻

2025-02-25 20:32:55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可见这一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

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本文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有说服力。比如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作者先用四个并列的否定句,充分铺张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又如在阐述他的“得道者多助”时,作者也是先用了三个否定的排比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结论;然后又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他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短文再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这是针对国君说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由此自然导出这一章的中心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短文开始一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顺此事实,作者连用几个短语得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结论,让人不能不信服。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练的好处,最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课文中有些名言警句,要能够理解它们的意思,并学习恰当使用,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段,常常被人们引用,也应要求学生能背,能用。

二、问题研究

这两则短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这两则短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学好文言文的关键是要多诵读,读出文章的节奏和气势。特别是像本文这样短小严密而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显得尤其重要。

注意排比句的节如: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二、这两篇短文的论点分别是什么?提出、阐述论点的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此题意在让学生理清两则短文的逻辑层次,把握它们的论点。

第一则短文的论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第二则短文的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它们主要都是针对最高统治者来说。

这两则短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最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
两则短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同:第一则短文的论点在文章中间部分点明,然后对论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和阐述;第二则短文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
以两篇短文中你感受最深的语句为话题,发表简单的演讲
培养学生以今天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遗产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意在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学生的演讲要建立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不要了提出自己的见解而曲解原意。演讲时最好能举一些具体事例,不要空发议论。

回答2:

意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
  “以民为本”的思想,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优良传统之一。人类一旦进入文明社会,建立了国家,统治者如何处理与民众的关系,就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为了巩固统治,安定社会秩序,当时各学派的思想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不仅儒家,包括道家、墨家以及《左传》、《国语》、《管子》等著作中,都不同程度地蕴含着“民为邦本”的思想。如《老子》中就有“爱民治国”的主张(见第10章),又明确宣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见第49章)从先秦著作中可以看出,民本思想已成为当时的一种时代思潮;相比较而言,儒家所代表的民本思想最强烈、最集中。  这里所选录的《孟子》中的六段文辞,都是直接阐发民本思想的。孔孟的思想核心是“仁”,仁者爱人,这是民本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孔子曾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修己以安百姓”、“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均见《孟子》)的主张,要求统治者克制私欲,广施恩泽以让人民安居乐业。孔子以民为本的思想,经孟子继承而发扬光大。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批判统治者横征暴敛,荒淫无度,无视人民利益,以至于“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二是强调人民的生存权,必须保证百姓“不饥不寒”、“养生丧死无憾”;否则,无异于“率兽而食人”的独夫民贼。三是强调统治者首先必须获得民心,并进而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石破天惊观念。四是强调主政者应设身处地为民着想,忧民之忧,乐民之乐,把民本思想升华到一个相当自觉的政治道德境界。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在古代历史发展中一直保持着其思想的先进性,是中华民族很早就留下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虽然它与现代以人为本的理念还有区别、有差距,但在精神实质上却有内在联系,应当予以充分肯定和发扬

回答3:

民政大于君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