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宫殿的墙壁是用砖做的。
皇宫墙体的砖是用黏土烧制的,早期皇宫有直接用泥土和植物秸秆制坯加以木材建造。
举例如慈宁宫:正殿慈宁宫居中,前后出廊,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面阔7间,当中5间各开4扇双交四椀菱花槅扇门。两梢间为砖砌坎墙,各开4扇双交四椀菱花槅扇窗。殿前出月台,正面出三阶,左右各出一阶,台上陈鎏金铜香炉4座。东西两山设卡墙,各开垂花门,可通后院。
故宫的皇城墙也为城砖砌筑,上用“冰盘檐”挑出黄琉璃瓦顶,墙身不抹灰,直接刷红色。现今天安门两侧皇城外(南)墙面为近代修缮时抹灰,内侧仍为原状。
扩展资料:
故宫的其他建筑材料:
1、地面:故宫当时采用的是砖块铺地,由大方砖铺就的,用砖铺地在古代是春秋时就已经有的习惯,并一直这么延续了下来。
2、房屋柱子:故宫里建筑木质多是楠木,或黄花梨。明代做柱子的木料多是产自川、粤、闽、浙的楠木,清朝后因为楠木已极为稀少多改用东北的松木。
3、瓦:北京故宫用的瓦片是使用粘土进行烧制加工,与墙体不同的是瓦上有一层釉质,俗称琉璃瓦。属于粗加工的瓷器。早期皇宫使用的瓦片是用制陶的工艺制作的,表面没有釉质,属于陶器。
4、石料:故宫的石料来自于各地,汉白玉是北京房山区大石窝的,五色虎皮石来自河北蓟县的盘山,花岗石来自河北曲阳县,御花园等装饰的太湖石是产自太湖的,城砖是山东临清的,大殿里的"金砖"则是苏州烧制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京故宫
砖做的。
皇城墙构造为城砖砌筑,上用“冰盘檐”挑出黄琉璃瓦顶,墙身不抹灰,直接刷红色。现在天安门两侧皇城外(南)墙面为近代修缮时抹灰,内侧仍为原状。
北京故宫由明朝皇帝朱棣始建,设计者为蒯祥。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故宫前部宫殿,当时建筑造型要求宏伟壮丽,庭院明朗开阔,象征封建政权至高无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心,四角上各有十只吉祥瑞兽。
扩展资料:
主要建筑:
故宫有四个大门,正门名为午门,其平面为凹形。午门后有五座汉白玉拱桥通往太和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故宫的四个城角都有角楼,高27.5米,十字屋脊。
1、午门是故宫的正门。俗称五凤楼。东西北三面以12米高的城台相连,环抱一个方形广场。这组城上的建筑,是故宫宫殿群中第一高峰。午门是皇帝下诏书、下令出征的地方。它当中的正门平时只有皇帝才可以出入,殿试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从此门走出一次。
2、神武门在明朝时为“玄武门”,神武门也是一座城门楼形式,用的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式屋顶,但它的大殿只有五开间加围廊,没有左右向前伸展的两翼,所以在形制上要比午门低一个等级。神武门是宫内日常出入的门禁。现神武门为故宫博物院正门。
3、东华门与西华门遥相对应,门外设有下马碑石,门内金水河南北流向,上架石桥1座,桥北为三座门。东华门与西华门形制相同,平面矩形,红色城台,白玉须弥座,当中辟3座券门,券洞外方内圆。城台上建有城楼,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城楼面阔5间,进深3间,四周出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皇城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京故宫
1:地面:皇宫的地砖是直接使用石材切块加工。比较早期的皇宫如商周时代的地面有些是泥土地。
2:墙体:皇宫墙体的砖是用黏土烧制的。准确说应该算是陶制品。早期皇宫有直接用泥土和植物秸秆制坯加以木材建造。
3:瓦:北京故宫用的瓦片是使用粘土进行烧制加工,与墙体不同的是瓦上有一层釉质,俗称琉璃瓦。属于粗加工的瓷器。早期皇宫使用的瓦片是用制陶的工艺制作的,表面没有釉质,属于陶器。
氧化铁,别名三氧化二铁、烧褐铁矿、烧赭土、铁丹、铁红、红粉、威尼斯红(主要成分为氧化铁)等。化学式Fe2O3,溶于盐酸,为红棕色粉末。其红棕色粉末为一种低级颜料,工业上称氧化铁红,用于油漆、油墨、
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