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与燥,是两种不同的症状。烦,为心烦不安;躁,系形体躁动。《类症治裁》说:“内热为烦,外热为躁。”(烦躁论治)烦多为自身感觉,躁多为他觉所察。由于烦与躁往往同时出现,故合称为烦躁。此症可见于外感时病,亦可见于内伤杂病。但以外感时病为多见。 【证治方药】
(一)外寒内热
1,临床表现:烦躁不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疼痛,口渴。舌苔白糙,脉浮紧。
2,病因病机:风寒之邪外束于表,火热之邪郁闭于里,而里热之邪不能外泄,故烦躁不安。
3,治法: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4,方剂:大青龙汤(《伤寒论》)加减。
药物:麻黄10g,桂枝10g,甘草6g,杏仁15g,右膏30g(先煎),生姜6g,大枣5枝。
方义:麻黄、桂枝发汗解表。石膏清热除烦,杏仁宣肺止咳,生姜、大枣和胃,甘草调中。
加减:发热烦躁重者,加知母清热除烦。
5,变通法:如里热多于表邪,恶寒渐轻,身热炽盛。兼见头痛目疼者,可用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表里双解,药用柴胡、干葛、甘草,黄芩、羌活、白芷、芍药、桔梗、石膏、生姜、大枣。
(二)胆经邪热
1、临床表现:心烦时作,寒热往来,胸胁苦满,时时欲呕,不思饮食。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多弦滑。
2、病因病机:邪热侵袭于胆,胆火上炎,迫及心神,故心烦时作。
3,治法:和解表里,清泄胆热。
4,方剂:小柴胡汤(《伤寒论》)加减。
药物:柴胡10~15g,黄芩15g,党参10g,半夏10~15g,甘草6~10g,生姜6g,大枣5枚。
方义:柴胡透达外邪,黄芩清泄里热,半夏、生姜和胃降逆,党参、甘草、大枣扶助正气,辅佐柴胡透达外邪。
加减:寒热往来,心烦时作,胸胁苦满,脘腹满痛,大便秘结,里有实热者,可加大黄、白芍,即用太柴胡汤(《伤寒论》)外解少阳、内泻热结。
5,变通法:如兼若胆中热盛,而又夹有痰湿内阻,症见寒热往来,热甚于寒,心烦膈闷。口苦,呕吐苦水或黄涎,舌红苔薄白,脉弦数,可用蒿芩清胆汤(《通俗伤寒论》)清热和胆,利温化痰。
(三)胃肠热盛
1,临床表现:烦躁不宁。但热不寒,手足汗出,大便秘结,腹满胀痛,甚则谵语。舌苔焦黄,脉沉实。
2,病因病机:肠中操尿内结,阳热炽盛,上扰心神,故填躁不安,甚则谵语。
3,治法:泻热导积,
4,方剂:大承气汤(《伤寒论》)加减。
药物:大黄10~15g(后下),元明粉10g(分冲),厚朴110g,枳实10g。
方义:大黄通下泻热,玄明粉软坚润燥,厚朴下气除满,枳实理气消痞。
加减:气血虚者加党参、当归益气养血。
5,变通法:可用调胃承气汤(《伤寒论》)加减。
(四)亲热扰膈
1,临床表现:心烦时作时止,兼有胸中满闷,嘈杂似饥,睡眠不宁,或有微热。舌质红苔薄黄,脉多小滑数。
2、病因病机:热病后期,或经汗、吐、下等药物治疗后,余热未净,而留扰胸膈者。
3,治法:清热止烦。
4,方剂:栀子豉汤(《伤寒论》)加减。
药物:栀子10g,豆豉10g。
方义:栀子清热,豆豉除烦。
加减;呕者加生姜和胃,心烦腹满、起卧不安者加厚朴、枳实理气,即用栀子厚朴汤(《伤寒论》)清热除烦、宽中除满。
5,变通法:若兼肾阴耗损,心阳偏亢,心神失宁,心烦不安,少眠多梦,咽干口燥,宜用黄连阿胶汤(《伤寒论》)育阴降火,除烦安神。若水热互结,津液不能转输,出现小便不利,口渴欲饮水,心烦不得眠,宜用猪苓汤(《伤寒论》)滋阴止烦,利水通尿。
(五)阴盛格阳
1,临床表现:烦躁不安,躁多于烦,身热肢冷,四肢厥逆,面红如妆,咽燥而痛,下利清谷,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脉沉细。
2,病因病机:阳衰阴盛,阴盛格阳。心神散越,虚阳上浮。为真寒假热之证。
3,治法:回阳救逆。
4,方剂:通脉四逆汤(《伤寒论》)加减。
药物;淡附于10~15g,干姜10g,甘草10g,葱白6g。
方义:附子大辛大热,回阳祛寒;干姜散寒温中,以助附子温经济阳;甘草和中益气;葱白辛滑走利,以通阳气。
加减:腹痛、脉微欲绝,加重干姜、炮跗子用量;若阴阳格拒、服药即吐者,加猪胆汁。
5,变通法:可用四逆汤(《伤寒论》)。
(大)肝火扰心
1,临床表现:心烦,甚则烦躁。兼有胸胁胀痛,头晕或头痛,睡眠不安,多梦。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数。
2、病因病机:肝郁化火,上扰心神,故心烦甚则烦躁。
3,治法:清肝泻火解郁。
4,方剂;丹栀遗遥散(《内科摘要》)加减。
药物;柴胡10g,当归10~15g,白芍10~15g,白术10~15g,茯苓10~15g,丹皮6~10g,栀子6~10g,薄荷3~6g,煨姜3~6g。
方义: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和血,白术、茯苓健脾益气,丹皮、栀子清肝泻火,薄荷疏散以升,煨姜和胃以降。
加减;胸胁胀痛加香附、枳壳,头晕头痛加川芎、蔓荆子,
5,变通法:如肝火旺甚,烦躁不安,或谵语发狂,可用当归龙善丸(《宜明论方》)泻肝清火。
(七)营虚气结
1,临床表现:烦躁不宁,精神恍惚,悲伤欲哭,时时呵欠,失眠多梦。筋惕肉瞤。舌淡红,脉虚弦。
2,病因病机:营血虚少,肝气郁结,心神不安于宅,故烦躁不宁。是属脏躁,多见于妇女。
3,治法。养心安神,缓急舒肝。
4,方剂:甘麦大枣扬(《金匮要略》)加减。
药物:甘草10~15g,小麦30g,大枣10g。
方义:小麦益胃养心,甘草缓急和中。大枣补益中气。
加减;如服后疗效不显,可加百合、麦冬、龙骨、牡蛎、地黄,养心安神,止烦除躁。
5,变通法:可用百合地黄汤(《金匮要略》)加减。
(八)阴虚火旺
1,临床表现:心烦不安,眩晕耳鸣,失眠心悸,午后潮热,颧红口干。舌质红,脉细数。
2,病因病机;肾阴不足,水不济火,心火亢盛,故心烦不安。
3,治法:滋阴降火。
4,方剂:大补阴丸(《丹溪心法》)加减。
药物:黄柏6g,知母l0g,熟地15g,龟甲15g,猪脊髓l条。
方义:黄柏、知母苦寒坚阴,能清肾中之虚火;熟地滋阴养血,龟甲育阴潜阳,猪脊髓填髓益情。
加减:心烦不安加黄连、麦冬养心阴,清心火。
5,变通法:如阴亏血少,虚火不甚旺,心烦不眠,心悸怔忡,头目眩晕,宜用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滋阴养血。
【评述】
烦躁一症,不外虚、实两端。属实者,多由邪热、痰火为患;属虚者,多为心血不足,阴虚火旺。然不论虚实诸证,又多与心火上扰有关。心藏神,主神明,神明被心火所扰,则烦躁不宁。其治疗当以清心泻火为主。火平则心神安宁,烦躁即愈。
得释放,海边自由发挥,大声唱歌,大声吆喝等……对你有帮助
听听轻音乐。
找人聊聊天,说出来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