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用文言文表达对朋友得不满呢?

2025-04-30 17:59:5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1、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2、厌汝者十者多有六,汝良乎?

3、孟德,令无羌乎。

4、汝彼母之寻亡乎。

5、今曰之事则可恶也,而令吾所气愤。

6、人或谤詈,无嗔怒心。

7、若非吾之留去操之在汝。

8、汝等鼠辈,穷极龌龊之能事。

9、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10、竖子,不足与谋!

11、尔等匹夫,休要作祟。

文言文的翻译手段

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物名、度量衡单位、器具、数量词、庙号、谥号、特殊称谓、专门术语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古今词义一致,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