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认为黛玉仅仅是多愁善感,甚至尖酸刻薄,那就错了,她冰清玉洁,善良美丽,是作者倾心塑造的人物。与宝钗比黛玉是纯洁的,而宝钗是世俗的。她遭遇不幸,体弱多病,令人同情;她熟读诗词百家,能诗能文,出语惊人 ,独一无二。她清纯圣洁,不慕富贵,虽寄人篱下,处处留心,但又傲气高贵,她与宝玉一样有着叛逆性格,不事经世济用,向往和追求纯真的爱情。在那个充满铜臭和腐朽气味的大观园里,黛玉出淤泥而不染,无疑是一朵清纯的莲花。黛玉、宝玉倾注了作者的同情和理想。不爱黛玉,也就不懂作者,当然也就不懂红楼。
我觉得这句话改为“不爱黛玉者,不懂曹雪芹”更合适。因为黛玉身上寄托了曹雪芹不与浊世为伍的理想人格,正所谓“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黛玉的身上,拥有曹雪芹怎样的理想人格呢?那就是真、善、美!黛玉的真,就是一切从自己的本心出发,不为世俗名利所左右,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她对爱情真,对自己的情敌也真,甚至对处于贾府最底层的粗使丫头、老婆子也真。譬如,在与宝玉的爱情没有稳定之前,她一直防范着宝钗,但是当宝钗偶尔表现出对她的关心后,她便真心以姐姐待之。
许多人看红楼时,常认为黛玉动辄爱恼,整曰以泪洗面,清高孤傲,目中无人,有时出语尖刻,心眼小不易相处,这种错觉的得来是因为他们未能深刻体会黛玉的内心。心较比干多一窍的黛玉,有一颗晶莹剔透,皎洁无尘的高贵心。她的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不是对人的刻薄冷漠,而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贵族气质,洁身自好的清高以及在污浊的生存环境下的自我保护的体现。体会到黛玉内心的善良柔软,就会逐渐喜欢上她,只有读懂了黛玉才算读懂了红楼。
😏首先说这种话的人肯定是不懂红楼梦,懂红楼梦这个命题本身就很扯。以如今资料之少,谁也不敢说明白了作者的本意。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眼中自然有一千个红楼梦。不同的时代有对一部作品不同的解读,在清时有认为红楼是淫邪之作,也有认为红楼写老阴少阳乃易经的解读的,有认为是心中有大丘壑之作,也有认为红楼是骂满人之作,在自己治下禁红楼的,凡有读红楼要革去生员!在民国初有认为红楼是专讲恋爱不自由乃是悲剧根源的,也有以美来解读,认为红楼梦是世界的也,宇宙的也……也有认为红楼梦是自然主义杰作……还有以其独视角,认为红楼梦第四回才红楼梦的总纲,红楼梦是写土地分配矛盾的。鲁迅先生在《洞花降主小考序》说红楼梦那命意,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革命家见排满……!(革命家排满末见,只见到满州学政有这么写过)以尼采叔本华美学观点看红楼的人叫王国维,说红楼梦是自然主义杰作是胡适!说土地分配矛盾是太祖!你敢说这个影响几代人的观点不对?明确在课堂上讲不爱林黛玉的是鲁迅,在书里说喜欢史湘云,不喜欢林黛玉的人叫周汝昌。你敢说这俩大牛不懂红楼?
在清未三畏庐笔记里就有拥薛拥黛的秀才打起来的段子!林黛玉小气,但真,薛宝钗大方,而伪!无论是钗,还是黛都有她们常人不到的好处,有人非要把袭人比作秦桧,死晴雯,逐芳官……然后问其证据呢?答曰:猜的!
其实“不爱黛玉者,不懂红楼”这种观点是很片面的。据我所知很多精研红楼大家也是不喜欢黛玉的。也有精研红楼而喜欢宝钗湘云甚至晴雯小红的。红楼梦中人物众多,性格各异,反映问题博大精深,有很多大家通览全书,见解独到,不可能都钟爱黛玉一个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