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漫笔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025-04-29 04:26:46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北平漫笔》主要写林海音在北平(老北京)度过自己愉快的童年生活。

主要描绘了瓜果满街的秋,戏园子里的茶房,天安门的华表,太庙的松林,故宫的角楼,景山的五峰等景色与见闻。除了此篇,该书还收录了很多作者的经典散文,内容涵盖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童年的回忆、对师友的杂忆等。且对于林海音的北平生活、台湾生活都有涉及。

扩展资料

《北平漫笔》一书既是作者童年生活的写照,更是当年北京平民生活的写真,也是她最具影响的作品。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1999年列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北京图书大厦联合发起选出的“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书单。2000年列入人民文学出版社策划出版的“新课标中学生必读丛书”。

其中的多篇作品还被选入中学教材。《北平漫笔》为《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之一,该书系既是有史以来中国原创儿童文学作品的集大成出版工程,也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的文化积累与传承工程,又是将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精品重塑新生的推广工程。

参考资料来源:光明网--《 文摘报 》--北平漫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林海音

回答2:

写了作者林海音童年时在北京城南度过了一段美好而难忘的童年,林海音用她那孩子的眼光描写了当时(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期)的生活。文章记载了小英子的童年,将她的纯真心灵以及周围的人物的性格都刻画得淋漓尽致。

主要写林海音在北平(老北京)度过自己愉快的童年生活。瓜果满街的秋,戏园子里的茶房,天安门的华表,太庙的松林,故宫的角楼,景山的五峰……真是美不胜收。

扩展资料

林海音的创造特点

林海音的作品,显得特别,有其特质和与众不同的风格,是由于她更固执地把题材只限囿于女人身上,以女人的心眼和细致的观察来塑成一个世界;时代的推移,社会的蜕变,世事的沧桑,皆透过女人的心身来寻觅表现。

可以说,她笔下的女人几乎没有一个是善终的;这意思是说,她所描写的女人皆尝过失望,爱情的挫折,大都是不幸的。没有一个女人得到真正的幸福,虽然这些女人并不缺乏生活上的欢乐或赖以生存的爱情,但她们仍是不幸的一群。

不过,幸福是什么?它在那儿?幸福不过是虚渺的幻觉?抑或一只青鸟?这是颇值得思索的。然而,以世俗的观点来说,林海音所雕塑的女人映像,皆面带忧戚,在酸苦的不幸中翻滚的女人;好似围绕她们周围的,命运造成的冰壁,冷森又残酷,显然她们是一群被虐待者。

《城南旧事》不论从那个角度阅读都是很好的作品,有人说它是女性作品,因为里面的主角,比如惠安馆里面的秀珍、宋妈,都是以女性为主角,特别整个小说的叙述者英子,她还没有受过社会的熏染,用纯洁的眼光看这世界,即使看到一个小偷,也不会有那种我们既定的眼光,直接判定小偷是坏人。

有人认为它是一部成长小说,每段故事的最后都是别离,最后一段「爸爸的花儿落了」,写道:爸爸去世了,英子也长大了。整部小说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可以是青少年成长小说,也可以是儿童读物,或是成年读者对童年的回忆,它是有很多面向的,我想这是经典小说很重要的条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林海音

回答3:

本书收录了很多作者的经典散文,内容涵盖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童年的回忆、对师友的杂忆等,对于林海音的北平生活、台湾生活都有涉及。

《北平漫笔》主要描写作者在北京的童年快乐生活。描绘了满街瓜果的秋天,戏院的茶馆,天安门的花标,太庙的松林,故宫的角楼,景山的五峰……

扩展资料

在“白色恐怖”时代

台湾在1949年5月宣布全省“戒严”,到1986年3月解除为止,白色恐怖时期长达37年之久。黄春明说,那时台湾当局对文艺界管理甚严,提出“文艺报国”、“反共文艺作战”等口号。在这种环境下林海音也难逃险境。

在白色恐怖最猖狂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林海音亲笔写下这么一段话:“台湾是我的故乡,北平是我成长的地方,总希望有一天喷射机把两个地方连接起来,像台北到台中那样,朝发而午至,那时就不会有心悬两地的苦恼了。”

这是1966年出版的《两地》自序中的一段话,在那个年代说这番话,是有被扣上“通共”罪名危险的。她这个最早倡议两岸通航者,却幸运地没有因此碰到麻烦,而且在二三十年后,两岸通航居然梦想成真。

不过她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3次从台北到北京,还必须绕道港澳,在她去世8年之后,京台之间才真正实现朝发而午至的直航。

1963年黄春明写了小说《把瓶子升上去》,说一个中学生把两支玻璃瓶升到国旗杆子上。这个玩笑触犯了政治忌讳,中学训导主任准备对他严加“训导”,军训教官则主张“查明严办”。

这篇稿子发表不发表,黄春明心里在打鼓;林海音也犹豫再三,几次要印厂排上撤下再排上,结果文章发表后竟然平安无事。

但是当年的另一位作者王凤池却没有这么幸运。他署名风迟的题为《故事》的14行诗,说一位船长驾船漂泊到一个小岛,为岛上的美女吸引而流连忘返。

诗在《联合报》副刊发表后,被台当局指责有“影射蒋介石无能,反攻大陆无望”之嫌。王凤池获“叛乱罪”,坐牢3年6个月,林海音则因此“自动”辞去编辑之职。

夏祖焯说:台“警备司令部”曾几次向林海音打招呼,说30年代作家的作品不能刊登。这使我想起海音第一次来京时说过,她当年听说“文革”时老舍先生投湖自尽,就想发表老舍的一篇文章以兹悼念。

但碍于“警备司令部”的警告,就把老舍写的《月牙儿》中无关紧要的字句删去,用“摘登”的名义发表,遂了心愿。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作家网-《他们在岛屿写作·林海音》:心系两地的海音就在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