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宁可试人棺,切莫试人鞋,有道理吗?

2025-04-30 18:19:55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文化经过时间的流传和沉淀,呈现给我们的是有内涵的智慧,特别是一些俗语,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情形下使用会呈现出非凡的效果。除去我们熟悉惯用的俗语之外,一些经典的俗语的意思也让人很难琢磨,比如“宁可试人棺,切莫试人鞋”,就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这句俗语的意思是宁愿借别人试试棺材都不可以让人试鞋子,与“借衣不借鞋”的含义类似。不过民间对涉及丧葬之类的事情可以说一向是非常讲究和忌讳的,区区一双鞋子又怎么会更加重要呢?关于鞋子这一生活必备品的历史也是相当丰富的。

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了用兽皮缝制的鞋。在3000多年前所编写的《周易》出现了“履”,代表了鞋子成为生活中的常见物。其实在古代,鞋子也不是什么很难得的东西,这代表的是一个人的生活态度。



“宁可试人棺,切莫试人鞋”虽然看似十分矛盾,但其实反映的是一种十分久远的文化意识。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按照古时的环境和背景,鞋子多半指的是草鞋,用草编织而且。“借衣不借鞋”反映的是一个人如果连鞋子都不愿意自己编织,这也太懒惰了。

借人衣物是愿意救助他人以免受寒,而鞋子是不可以轻易借的。古代简陋的卫生条件使得个人的卫生也难以保证清洁,如果相互试穿鞋子这类个人物品,特别是对方还患有脚疾,这就很容易被传染了。



被传染后按照古时的医疗条件可想而知有多难医治了。这也可以延展为我们在与他人交往时还是要注意彼此之间适当的距离,这也是一种处世之道。而棺材不仅仅代表丧葬,“积福积寿”的寓意,是传统风俗的体现,有时为老人提前备好棺材也是意味着希望老人可以造福子孙。



而在南方地区的方言中,“鞋”字的发音与“孩”字是很相似的,人们自然不愿意将自己的孩子出借的。通过对俗语的了解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历史延续下来的文化和知识,很多俗语也是从一些著作收集来的。



比如1689年-1694年成稿的著名文学《红楼梦》中就收录了很多俗语。只不过很多俗语虽然现在仍然还在流传,但其中所包含的意义已经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了,甚至很多人都不了解其真正的含义了。

回答2:

农村俗语“宁可试人棺,切莫试人鞋”到底有什么含义?有道理吗?

回答3:

切莫试人鞋,鞋子是人们平时走路必须要穿的,在古代,人们穿的鞋子大都是用布做的,特别容易潮湿,透气性不好,时间一长就会使人得脚气病,整个脚也会腐烂,这个脚气在当时又没法根治,因此,人们一般即使是光着脚走路,也不愿去随意借穿别人鞋子的农村老农说,宁可试人棺,切莫试人鞋,在今天看来,我们从中更多的是感悟到古人的做人做事的智慧所在,这也照应了古人所说的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另外,做人也要有骨气,否则,是不会被人瞧得起的

回答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