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河流,河面辽阔,水流浩荡,所以又称“大河”。
由于黄河水流含沙量高,素有“一瓢河水半瓢沙”,“一石河水六斗沙”之说,故称“浊河。”
黄河中上游各段又有不同的名称。黄河出积石山,进入甘肃省境内,称“中国河”。甘肃省皋兰县西南,在汉代时建金城县,黄河流经到此,称“金城河”。黄河流经宁夏中卫县的一段,古称“上河”。黄河流经我国西部地区,有“西河”之名。黄河进入阴山南麓,分成两支,一支称“南河”,另一支称“北河”。
黄河进入下游平原地区,河水失去高原峡谷的约束,经常泛滥改道,其名称也有很多变化。远古时期,黄河在今山东境内分为九支,统称“九河”。九河至下游又合而为一,又名“逆河”。公元1391年黄河改道,一支由安徽凤阳进入淮河,另一支流向徐州,分别称之为“大黄河”、“小黄河”。
此外,黄河还有灵川、灵河、德水、鸿水等名称。古代的黄河,河面宽阔,水量充沛,水流清澈,那时,她的名字并不叫黄河。我国最古老的字书《说文解字》中称黄河为“河”,最古老的地理书籍《山海经》中称黄河为“河水”,《水经注》中称“上河”,《汉书·西域传》中称“中国河”,《尚书》中称“九河”,《史记》中称“大河”。到了西汉,由于河水中的泥沙含量增多,有人称她为“浊河”或“黄河”,但未被普遍认可,直到唐宋时期,黄河这一名称才被广泛使用。
唐宋以来的千余年历史中,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黄河的泥沙含量日渐增多,污染加剧,我们伟大的母亲“患脖了,这就给黄土高原和中原大地带来深重的灾难。我们开封首当其冲,尽管世世代代的人民群众为给母亲“治疗”,舍生忘死,前赴后继,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最终还是迫使我们接受了一种不愿接受的现实,那就是“悬河”和“城摞城”。灾难有时也能转化为财富,在开发黄河旅游区的今天,“悬河”已成为举世奇观,“城摞城”也将成为探秘寻古的游览胜地。我们开封人可以骄傲地向世人宣布:“请到开封来,感受‘头顶一条河,脚踩六座城’的独特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