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吕著史学与史籍》中,吕思勉屡次提到、建议的旧史阅读速度是一日一卷,而二十四史共3259卷(据《辞海》,因为统计方法不一,有其他说法),那么按照这个速度要读3259 / 365 = 8.9年。
阅读速度加快,每天读5卷或者10卷,对于一个古文功底不深厚的人来说,你也许就不知道书里在说啥了;古文阅读最高可以达到什么速度呢,在《读古指南》这本书里(P479),作者讲到全祖望为了看极为难得的《永乐大典》,强迫自己每日读二十卷。
自有二十四史以来最有资格说读过的现代人或许就是吕思勉,他旧学出身,历史学家,而且著述累累,就这样,他第一遍不甚了了的阅读也花了八九年时间(15-23岁)。读书狂人钱锺书,据我考证,也没通读二十四史,大部头的宋史明史引述极少,中文笔记目录里也未曾见涉猎。
二十四史是多么大的一套书,请看下面的数据:
共3229卷(或3249卷)共约4000万字。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有人算了一下:其字数等于40部《红楼梦》,或60部《三国演义》。
有人在网上发帖询问网友:读一遍二十四史需要多长时间?
答曰:“至少需要十年。”
答曰:“要读到头发白了。”
答曰:“一遍读罢头飞雪。”
这反映了现代人已经不习惯坐下来读书,对大部头的书望而生畏的心理状态。其实,只要利用业余的时间静下来阅读,锲而不舍,每天读两卷(约两万多字),一年下来就是730卷,五年下来就可读完了。当然,这也不太容易,现代的70后、80后、90后,是很难坚持的。
“二十四史”是合在一起的中国古代二十四部史书的统称,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所记内容,起自传说中的黄帝(约公元前30世纪初),止于明代的崇祯十七年(1644年);编写工作始自西汉,止于清代,编写时间跨度长达一千八百多年。这二十四部史书,得到了清代乾隆皇帝的钦定,是得到统治者认可的“正统”史书,也就是“正史”—“二十四史”的名字,正是由此而来的。 本次出版的“二十四史”,是精选各史书中的名篇,加以精心翻译而成的。编译过程历时数年,参考了众多方家时贤的著作。
你对二十四史哪些内容感兴趣了。一般非历史研究者而言,建议不读志、表,读读纪传就够了。以读纪传而言,如果古文基础不错的话,那就拿中华书局点校本读,如果不经常接触古文的话,可以看看白话版。
但这也肯定也读不长远,因为传纪的撰写方法是有一个套路的话,读得多了就会烦。我有一个方法就是你先确定你对哪个时段感兴趣,就这一时段多看点书,然后把兴趣逐渐展开,时段拉长。
若不是达到十分痴迷的程度,建议仅仅看看《史记》和《三国志》就行,因为二十四史里面,最属《史记》的文采最好,《三国志》则是文笔极其简练传神,使人不忍释卷,若是读此二史觉得难度很大,建议《史记》看三家注的版本,《三国志》看裴松之注的版本,这些版本都是古代名家做的注,大大降低了阅读的难度。
读二十四有什么好处?
我们听过这样一句话,读史使人明智。那么读史为什么使人明智呢?因为在浩瀚的历史长河里,无数人成功了,无数人失败了,这就是经验啊,读史可以学习别人的长处,学习古人的谋略,经验,为人处世,可以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一个人的修养和文化,以及韬略和情商,可谓是至宝学问,因为自古以来,大商人,大政治家,都对历史趋之若鹜。尤其在当今浮躁快速的时代下,读史让自己的心灵彻底沉淀冷静下来,也是很不错的。
读二十四是得多长时间?
通读原版的话,至少十年,但是先看前四史,然而对其它选择性研究的话,还是用不上十年的,毕竟通读和精读是很痴迷的人或者是专家才有这样的时间和精力的。
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 ”。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加之《清史稿》可以称得上是二十五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