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金丹家研究汞的反应的研究,是为了寻求一种能“点”水银成黄金的“神丹”。在当时的条件下,他们这种想法是不能实现的,但是他们的实践却扩大了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认识。金属铅和它的化合物在我国出现很早,我国劳动人民大约在汉代以前就已经在制造化妆用的胡粉,就是碱式碳酸铅。
《周易参同契》记载:“胡粉投火中,色坏还为铅。”这种变化引起了金丹家的注意,把它当做重要研究对象之一。他们除用铅制造铅汞齐外,还用它制备黄丹,就是四氧化三铅了。
比较晚的金丹家对铅的化合物还有许多研究,例如,唐代炼丹家清虚子的《铅汞甲庚至宝集成》中有“造丹法”,用铅、硫、硝3种物质经过溶化和“点醋”等手续,可以制得一种叫做“黄丹胡粉”的粉末。金丹家认为服用金银矿物等“不败朽”的东西,可以使人的血肉之躯也同样“不败朽”,因此他们不仅要设法服用这些东西,还要用人工方法炼制药用的金、银。
从汉代的汉武帝刘彻、淮南王刘安开始,许多帝王将相豪门贵族都曾经招致金丹家替他们炼金。这一目的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在那时劳动人民在生产经验的基础上,在冶金方面的确有不少发明创造。葛洪在《抱朴子·黄白篇》中记载,当时许多炼丹书讲的都是炼“金”、“银”的方法,就是所谓“黄白术”。他还提到锡、铅、汞等可以用药物化为金、银,说明晋代金丹家已经能利用各种贱金属制成各种黄色或白色的合金。
南北朝时期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记载,雄黄“得铜可做金”,说明那时金丹家已知利用含砷矿物炼制铜砷合金。这种炼金活动在我国古代曾经盛极一时,直至宋代还没有结束,宋真宗赵恒就曾命方士王捷替他用铁炼制“鸦觜金”,铸成“金”龟、“金”牌赐给近臣。金丹家对于硫黄、砒霜等具有“猛毒”的金石药,在使用之前要先用烧的方法“伏”即驯服一下,使它们失去或减少原有的毒性。这种工艺叫做“伏火”。“伏火”法起源很早,方法有时只用火煅烧,有时另加其他易燃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