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信性分析

2025-04-25 06:11:3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1.评价结果的可比性好

我国煤层气资源分布具有地域广泛、聚煤时代多期次的特点,各煤田(含煤盆地)的构造样式、含煤性、含气性和可采性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且各区的勘探程度各异。本轮评价坚持统一评价思路、评价方法以及参数取值标准等原则,以及坚持新的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和与国际标准基本接轨的原则,使得评价结果更科学、客观、合理,结果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2.评价方法应用得当

本轮资源评价选择体积法作为主要的煤层气资源评价方法,对认识程度较低的地区主要通过类比法获取评价参数。首先根据煤炭储量数据或资源量数据的有无,分别采用下面两种评价方法:在计算单元内可获得煤炭储量数据或资源量数据(第三次全国煤田预测与评价结果),采用下面煤炭资源量乘以煤层平均空气干燥基含气量的方法计算煤层气地质资源量;在计算单元内尚未获得煤炭储量或资源量数据,则通过煤储层含气面积、煤储层平均厚度、煤储层平均原地基视密度相乘的方法得到煤炭资源量,进而得到煤层气地质资源量。采用上述方法计算了全国近1500个计算单元的煤层气资源量,然后按计算单元、含气区带、含气盆地(群)、大区进行汇总,从而得出全国的煤层气资源量。

3.关键参数取值依据充分

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补充完善样本点,对煤层气资源评价的关键参数进行专门研究。本轮资源评价的关键参数包括:①对煤层气地质资源量计算结果有重要影响的煤层含气量;②对煤层气可采资源量有重要影响的可采系数;③对资源优劣程度评价有重要影响的煤层气资源类别评价标准等。

煤储层含气量值采用实测法、类比法和推测法计算,所有参与计算的煤层甲烷的含量均以空气干燥基为准。

煤层气可采系数为依据等温吸附试验结果、原始含气量和与排采废弃压力对应的含气量计算的理论值。在本轮评价中,共计采集测试了204件等温吸附样品,评价的42个含气盆地(群)中多数均获得了测试数据,提高了评价结果的可信度。

建立单层煤厚、含气量、煤层埋深、煤层渗透率和煤层压力特征等五项参数赋分标准,将五项参数分值相加,得到资源的评价总分,进而将煤层气资源分为I类、Ⅱ类和Ⅲ类三个资源类别。煤层气资源类别对判别资源优劣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4.资源量分布集中的盆地可采系数取值合理

在以往的煤层气资源评价中,一般只进行了煤层气地质资源量的评价,而缺乏对可采资源量进行统一的评价,本轮资源评价依据等温吸附试验结果、原始含气量和与排采废弃压力对应的含气量计算的理论值,作为反映基于煤等温吸附特性的煤层气可采系数,用地质资源量乘以可采系数得到煤层气的可采资源量。

本轮评价的41个含气盆地1500m以浅的地质资源量为248819.73×108m3,可采资源量为108704.88×108m3,平均可采系数为43.69%。可采资源量大于5000×108m3的盆地(群)共有7个,分别是二连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滇东黔西盆地(群)、沁水盆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天山盆地(群),占全国煤层气可采资源量的77.85%,其可采系数的平均值为42.2%;其他34个含气盆地的可采资源量为24082.55×108m3,占全国的22.15%,平均可采系数为4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