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矿意义

2025-03-29 03:33:4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会昌断裂上盘、会昌红盆东缘是河草坑铀矿田所在地,矿化主要产于红盆基底印支-燕山期大富足复式岩体中,在岩体北部外带浅变质岩基底中也有矿床分布,在红盆内部产有大型萤石矿床(《中国矿床发现史·江西册》编委会,1996),局部地段也形成了规模小的铀矿化,如松山排矿点、阳背坑矿化点。

河草坑矿田与会昌断裂隔盆相望,铀矿化与会昌断裂活动没有直接的成因联系,铀矿年龄103~77Ma(徐礼中,1984),会昌断裂形成于挽近时期,是热液铀矿化之后的活动构造。会昌断裂没有控制铀矿床的形成,但却是铀矿保存的要素。

由于会昌断裂的正断作用,东侧红层掀斜下滑,从而形成了呈NE向展布的狭长弧形箕状盆地(会昌红盆),面积700km2。红层向西或北西倾斜,倾角10°~30°,厚度由东向西增大,西部总厚度>2000m。由东向西,依次划分为茅店组、周田组和河口组。茅店组主要为一套河流相粗碎屑岩,底部砾岩成分较杂,分选性差,韵律亦不明显,显示山麓洪积特征。周田组的岩性组合以细碎屑沉积为特征,下部以细砂岩、粉砂岩互层为主夹砂砾岩及粉砂质泥岩,发育波状层理、泥裂构造等,显示河床-河漫滩相之特征;中上部则以含钙质粉砂岩、泥岩为主,夹薄层状或透镜状细砂岩,以水平层理较常见,属内陆湖泊相沉积。河口组仅露布于盆地西部谢坊镇附近,面积0.5km2,为一短轴小向斜,上未见顶,岩性显示下粗上细的半韵律,斜层理及水平层理均有出现,属河床-边滩相沉积。

会昌盆地延伸方向与西侧的控盆断裂(会昌断裂)走向一致,与华南大多数红盆相似,会昌盆地也是一新构造期形成的构造残留盆地。盆地基底中的铀矿化,由于红层覆盖,没有受到侵蚀剥露,即会昌红盆对红盆基底中的铀矿化起了良好的保护作用。

在横切红盆的剖面图上可以看出(图6-11),往东部为花岗岩的剥蚀区,在草桃背(猫尖岽)、坳子背矿床一带为铀矿暴露区,在红层中则为隐伏区。在剥蚀区,大部分业已形成的铀矿遭受了较强烈的剥蚀,余下的可能仅仅是一些矿根部的矿点或矿化点之类;铀矿暴露区勘查程度较高,进行深入找矿的难度也较大;隐伏区中,由于红层的覆盖,找矿也有难度,但该区铀矿均保存下来了,随着找矿勘探技术的不断提高,加强该区的深部找矿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可选择红层厚度不大的毗邻大富足岩体地区进行探查,并逐步向盆地内部深入。

图6-11 会昌红盆剖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