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阳(别名纸都),湖南省辖县级市,素有“荆楚名区”“三湘古邑”的美称。 耒阳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其著名景点有蔡伦竹海、耒水国家湿地公园、蔡伦纪念园等,境内矿产资源品种较丰富。
中文名
耒阳市
面积
2656平方公里
外文名
Leiyang City
人口数量
总人口141.78万人(2019年)[1]
别名
纸都
行政区类别
Leiyang City
国家/地区
湖南省
下辖地区
24个乡镇、6个街道办事处
高等学府
耒阳师范
政府驻地
耒阳市金阳路1号
主要民族
汉族、苗族、侗族
电话区号
0734
邮政编码
421800
著名景点
蔡伦竹海、 耒水国家湿地公园、 蔡伦纪念园、 蔡伦墓、 杜甫墓
地理位置
衡阳市南部
机场
衡阳南岳机场、遥田机场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火车站
耒阳站、耒阳西站
方言
耒阳话
车牌代码
湘D
耒阳建置很早,在夏商属荆州,战国时属楚。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耒县,因耒水而命名,隶长沙郡。
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以其治位耒水之北,更名耒阳县,隶属桂阳郡。
王莽新朝开凤元年(14年),改耒阳县为南平亭,隶南平郡(桂阳郡改)。
东汉建武年间(25~26年),废南平亭,复耒阳为县,隶桂阳郡,属荆州刺史部。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刘豫洲”据荆州,取桂阳,耒隶之。蜀汉(222年)隶桂阳郡,属荆州刺史。章武二年(222年)八月荆襄属吴,耒阳仍隶桂阳郡。吴孙亮(252~258年)析县地为新宁、新平、梨阳、耒阳四县,耒阳属桂阳郡。
西晋(256~316年)耒阳仍隶桂阳郡,初属湘州,复属荆州。改梨阳县为利阳县,仍属湘东郡。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十年(395年),撤利阳并入耒阳,隶桂阳郡,属江洲。
南北朝时,南朝宋、齐至梁天正元年(420~551年),耒阳县隶桂阳郡,属湘州。梁元帝时(552~554年),迁耒阳县治于列敖山口,改隶湘东郡,上属湘洲。陈朝未变。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平陈,耒阳县更为涞阴县,以其治位于耒阳水之阴也(水之东为阴),置衡洲,县属之。
唐武德四年(621年),复名耒阳县,治所迁回汉晋故治,隶衡州。贞观元年(627年)起,上属江南道。昭宗乾宁三年(896年)马殷据潭州,称楚王,衡州俱系统属,耒属焉,历梁、唐、晋、汉,凡五十六年,皆马殷地。
南唐保大九年(951年)李璟时,刘仁瞻取岳州,命边镐自袁州取长沙而楚天,十年(952年)武平节度使周行逢取潭州,子保叔嗣衡洲刺史,而耒阳属南唐,名仍旧。
宋朝,改名为来阳县,隶衡州衡阳郡,属荆湖南路安抚司。
元世祖至元年十九年(1282年),因耒阳民众繁富,升为州,直隶湖广行省湖南道宣尉司。
明洪武三年(1370年)三月,耒阳因遭兵灾,人口骤减,复降为县,隶衡州府,属湖广政使司。
清朝仍为耒阳县,隶衡州府,属衡东郴桂道(初为衡永郴道)。
民国三年(1914年),改衡永郴桂道为衡阳道,耒阳隶衡阳道,属湖南省。
民国十一年(1922年),废道存省,耒阳县隶湖南省。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湖南省分置9个行政督察区。耒阳县隶湖南省第五行政督察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4月,将全省改划为十个行政督察区,耒阳县隶湖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1944年)7月3日,日军侵占耒阳城,县政府迁上堡街(今属黄市镇),后迁严塘铺(今属大义乡)。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15日境内日军缴械,耒阳光复,县政府迁回县城。
1949年10月7日,耒阳解放,12月成立县人民政府,隶衡阳专区。
1952年11月,衡阳、郴县、零陵三专署合并成立湘南行署(行署驻衡阳),耒阳隶湘南行政区。
1954年7月,撤销湘南行署,改设衡阳、郴县两个专署,耒阳隶郴县专区(1960年改名为郴州专区,1979年更名为郴州地区)。
1983年7月1日,回归衡阳市。
1986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耒阳县升格为县级耒阳市,隶属衡阳市。以原城关镇为市区。
1989年3月,撤销城关、灶市2镇,设置蔡子池、水东江、灶市3个街道办事处,将三架乡的五里牌村、梅桥村划归蔡子池街道办事处管辖,三架乡的锡里村民委员会21个村民小组、余庆乡的联平村民委员会11个村民小组划归灶市街道办事处管辖。
2006年3月经衡阳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置五里牌街道办事处,4月21日正式挂牌成立。办事处总面积29平方公里,人口5.3万人。
2010年8月12日成立三顺街道办事处,辖1个居委会、6个建制村,总面积26.56平方公里,总人口1.5万人,办事处机关驻三顺村。
2015年9月,成为湖南国土资源省直管县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