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告诉你一件新鲜事,外婆竟然学上网。新鲜,真新鲜。
那天,我正准备去上作文辅导课,外婆突然问起我,说:“我看你天天在电脑里玩,那有什么用呀?”
“外婆,您这可就不懂了,那叫上网。”
“上网可以干些什么?”
“那可多啦!聊天、看新闻、玩游戏、查资料等等,数也数不清呢!”我绘声绘色的说。
“行啦,行啦,上课去吧。”
12点多钟,我回来了。“啊,外婆不见了,她能上哪儿去呢,她刚到衡阳,人生地不熟的,怎么可能出去呢?”我越想越着急,还大声叫了几次,都没人答应,我都快急死了。渐渐的,我小声抽泣起来,突然,我听见一阵笑声,连忙随着声音走过去。“哈哈哈”真让我破涕为笑,你猜怎么着,外婆正在上网看笑话呢!我跑到外婆身边,对她说:“新鲜,新鲜,外婆你……哈哈。”我捧腹大笑,好不容易才止住,便故意打开窗户朝天上看:“今天太阳是不是打西边出来的呀。”
“这又怎么了,今天早晨见你说上网那么好,我不信,便找来邻居小王帮我调电脑,这不,我正在看笑话呢,哈哈,真好笑,这电脑功能没想到这么多……”外婆说的都陶醉了。
“您不总说:这些年青人,上网都学坏了吗?”
“哎呀,以前不懂吗,如果在不赶上你们,我就要落伍了。”
“好,以后上网我教你。”
“太好了!不过我现在想和别人聊天,你来教我。”
“没问题,包在我身上……”
以后,每天都能看见外婆在电脑前,聊天、看新闻……过了不久,外婆都有八个网友了。有时,我还经常与外婆争电脑玩,每次外婆都说:“年青人吗,学的时间还多了,你就让让我这把老骨头吧。”我说不过她,没办法,只好让外婆了。一个多月过去了,我见外婆年青了许多,快60岁的人了,却像40岁的人,皱纹少多了,每天都笑嘻嘻的,我为外婆感到高兴。
外婆上网,真是一件新鲜事呀!
茅盾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中文名
沈德鸿
外文名
Mao Tun
别名
茅盾、郎损、蒲牢、沈余、微明(笔名)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茅盾作品集锦

浙江竟出了这些人物!

文坛巨匠茅盾和和诗人徐志摩竟然来自这里!
人物生平
人物经历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1]
1920年初,主持《小说月报》“小说新潮栏”编务工作。同年11月,茅盾正式接编《小说月报》。

1921年,1月,参与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接编并改革《小说余月报》。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由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转为正式党员。
1923年,辞去《小说月报》主编职务,转商务印书馆国文部工作。[1]
1925年,被选为出席广州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26年,留广州工作,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作秘书。3月,返沪。
1927年,1月赴武汉,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教官。约4月,任汉口《民国日报》主编。7月间,从武汉至南昌不顺,阻于牯岭。8月,南昌起义失败,试图与党组织取得联系而不得,从此失去与党组织失去联系。9月,于上海以茅盾为笔名发表小说《幻灭》。[2]
1928年,1月,完成6月,先后完成《动摇》《追求》──即三部曲《蚀》的创作。7月,东渡日本,期间写有长篇小说《虹》(未完)和《从牯岭到东京》等。
1929年,论文《读<倪焕之>》发表。
1930年4月,回上海。不久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1年,开始创作《子夜》
1932年,7月,发表《林家铺子》。11月,发表《春蚕》。
1933年,《子夜》正式出版发行。4-7月创作《秋收》、《残冬》并发表。
1935年,论文《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被收录发表。
1937年,2月,偶遇周恩来恢复与党组织的联系,但党员身份已不明确。[2]参与编辑的《救亡日报》、《呐喊》(后改名《烽火》)分别在上海创刊。年底,上海沦陷,茅盾离沪抵长沙。
 共20张
茅盾文集
1938年,1-2月,在香港、广州、武汉等地活动。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被选为理事。4月,他主编的《文艺阵地》在广州创刊,同时编香港《立报·言林》。12月,应杜重远的邀请赴新疆迪化。
1939年3月,抵新疆,在新疆学院任教。4月新疆文化协会成立,被推举为文协为委员长。[1]
1940年,4月底离开新疆,经兰州、西安于抵延安。在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处讲学。10月,从延安到达重庆,任郭沫若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员会常委。此时,陆续完成优秀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的创作。
1941年,离开重庆到香港。5月,任《大众生活》编委;开始创作《腐蚀》。9月,主编《笔谈》半月刊,计7期。12月,离开香港达桂林。在桂林期间,写下长篇《霜叶红似二月花》。
1942年底,再赴重庆。
1945年,4月开始创作剧本《清明前后》,6月,文艺界为纪念茅盾创作活动二十五周年举行庆祝会,并发起茅盾文艺奖金征文。
1946年,赴苏联访问。[1]
1947年,4月,归国到达上海。年末,再赴香港。
1948年7月,参与《小说月刊》的编委工作,9月,主编《文汇报·文艺周刊》。年底,离香港。
1949年,2月,达北平。7月,被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和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后改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10月,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长职务,主编《人民文学》杂志。[3]
1951年1月,当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
1958年,1月,开始创作《夜读偶记》。3月,《茅盾文集》第一卷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961年,《茅盾文集》十卷出齐。
“文化大革命”中,茅盾始终与党和革命人民站在一起。
1981年3月27日,逝于北京。3月31日,中共中央根据茅盾生前的请求决定恢复他的中国共产党党籍,党龄从1921年算起。
1984年-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38卷本的《茅盾全集》。[1]
132656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
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