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模式的缺陷
著名经济学家董辅礽认为,温州经济的发展虽推进了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但还是受到市场发展不足及不完善的约束。以金融支持为例,温州经济在较长时间里缺乏正规金融的支持,为满足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出现了各种各样非正规的或地下的金融机构组织和活动。民营企业透过非正规的融资渠道融资,成本高,风险大,发生过一些严重问题。温州企业大多依靠自身的利润积累谋求发展,很少利用资本市场来加快自己的发展。不改变这种情况,温州企业在与其它企业的竞争中就会处于劣势。
“温州模式”吸引大量农民卷入到创业的洪流中,但这些温州早期创业的老板大多素质不高,文化教育水准低。在“温州模式”兴起之初,他们还能驾驭企业,而在全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起来后,以及市场越来越对外开放,早期创业的温州老板只有不断提高知识水准及经营管理能力,才能适应这种形势,否则就会被市场所排斥。
“温州模式”下的企业绝大多数是家族企业,虽然家族企业有其优越的地方,但也存在其局限性。例如,形成家长式的领导就容易发生决策失误;温州老板大多把企业封闭起来,不愿外人进入,不愿与其它企业合并,更不愿被其它企业收购和兼并,一般不愿接受股份公司的企业形式。这些是温州企业难以长大的一个原因,也是温州至今只有一家国有企业改制而成的上市公司的原因。对家族企业不能全盘否定,但温州的企业制度仍需要创新,应该学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董辅礽回顾了“温州模式”从引起争议到被认同的过程。他认为,“温州模式”之所以最终被认同,是因为经过不同的实践及反复的思考,人们终于认识到只有发展市场经济才能促使资源配置的优化,加速经济的发展。“温州模式”的实践对促使人们转变观念,接受和发展市场经济起了重要的作用。“温州模式”说到底是放手发展民营经济的模式,透过实践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发展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或者说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温州模式的突破
(1)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需随市场的变化和自身经济力量的增强而升级、提高。
就温州的情况而言,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在较长的时期内是难以改变的。但过去那种大量生产低档次的小商品的产品结构则必须改变,因为当我国的经济已经又有了长足发展,国内市场的普遍短缺已经结束,人们的收入大大提高以后,消费者和用户已不满足于那些低档次的商品。当然,有些小商品(如钮扣、打火机等)还是有市场的。在保持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下,温州的企业需要在这些制造业中引入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即使是传统的产业和传统的产品也应如此,否则温州的企业就会失去竞争力,特别是在加入WTO后,在国际市场上。温州的许多企业正是这样做的。与此同时,“温州模式”在提高和发展中已不能只停留在对原有的产业和产品的提升上,而应该向更高的产业结构升级,除继续发展和提高劳动密集的制造业外,也应发展某些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的产业,在有条件时向高新技术产业进军。
(2)企业制度的创新。
创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温州企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不仅大大突破了家庭成员、合伙者个人的资本有限的约束,大大拓宽了融资的渠道,而且有条件按现代企业制度来管理,突破了家族式企业和家长制管理的限制,并能吸纳职业经理人、有才能的人士管理和经营企业。
(3)大力加强研究和开发。
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市场竞争更激烈的情况下,单靠模仿,只能跟在别人后面跑,迟早会被强大的对手淘汰,如果靠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来发展则必定遭到制裁。有鉴于此,企业应努力于研究和开发,致力于管理、技术和产品的创新,这是在竞争中取胜的根本办法。
(4)利用资本市场,把企业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