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桂林兴安接龙桥漫步而上,约五十米就见一桥横跨灵渠,桥上双亭相映,高檐飞角,远看似两只美丽的花蝴蝶在灵渠畔上相戏,令人生出无穷遐想。这就是娘娘桥。
娘娘桥又名天后桥,建于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为木结构,桥上建有凉亭,内供天后娘娘像。何为“天后”?,古时候有两说,一说天后是唐代女皇武则天做皇后时的称号。《新唐书后妃传上》载:“高宗则天顺圣皇后武氏……上元开年进号天后。”二说天后为海神名。民间传说宋代福建莆田大户林家第六女,一次出海游玩时遇风暴船沉,不幸溺死,林女死后,后屡显灵于海上,救助渔民脱难,百姓感恩,多在海边烧香膜拜。至元代朝延赐天妃称号,清康熙时又加封为天后。旧时通海之地多立庙祷祀之,有天后庙、天后宫、天妃宫等。灵渠上所建的娘娘桥,应该取意为后一种。灵渠虽不近海却通海,想当年灵渠上商船南通珠江,入南海;北达长江,入东海,内地船民们受沿海船民影响,也希望天后娘娘给以保护,是可以理解的。不过,天后娘娘的法力并非无边,只能救苦救难于海上,对于远离大海的灵渠,看来是无暇顾及了。1923年,一民间戏班在桥亭上演戏,百姓竞相拥挤观看,致使木桥翻倒,压死百姓30人。天后娘娘不能保一方平安,于是也就受到当地文人的责难,桥重建后,有人便提议将桥名改为“沧浪桥”,取《诗经》“沧浪之水可以濯吾缗”之意。不过,民间还是习惯把该桥叫做娘娘桥。 不管是叫沧浪桥,不是叫娘娘桥,总是代表着百姓的一种美好的 传说古代在灵渠中有一条人性化了的红鲤鱼,红鲤鱼化成了一个美丽的姑娘,爱上一个在娘娘桥上唱戏的小伙子。两人爱情正要结出果实,却不想遭到了一条锗婆龙的嫉妒。锗婆龙想占红鲤鱼为妻,但红鲤鱼坚持自己的爱情,于是,横蛮的锗婆龙就把红鲤鱼困在娘娘桥上。鲤鱼离开了水,自然难以活下去,善良的小伙子抱着红鲤鱼,用自己的唾沫来不救助爱人,终于,纯洁的爱情感动了上天,上天派来神仙,赶走了锗婆龙,让红鲤鱼和心上人永远在一起,从此,娘娘桥更成了爱情的象征。有了这样一个美好的传说,娘娘桥更显得美丽,尽管桥上没有了娘娘的牌位,但是我想,还是有许多年轻人愿把自己的心愿悄悄地与化成神的红鲤鱼诉说的。
文桥的桥,多得没办法一一介绍。桥多的原因是有万乡河、宜湘河、文桥河、谏水等10多条河流纵横境内,造成居民村庄、田园阡陌分割,须用桥连接“山水之隔”。另一方面是此镇“地灵人杰”出了不少官员。全州县志称:“长、万二乡出白米,思建二乡出刀枪,富贵落升乡。”民国以前,全州行政区划为恩德、建安、宜湘、长乐、万全、升平等6个乡。升乡就是现在所辖的文桥,庙头一带。这些官员为光宗耀祖,流芳百世,往往为家乡捐资修桥。目前尚存完好,有气派的风雨桥和石拱桥,多半是在外做官的捐修的。还有的是群众有募捐修桥“积阴功”的社会习俗。小孩呱呱堕地降临人世到蹒跚学步,其父母要择定吉日为小孩架一便桥或修一段路。更重要的是文桥的村民有护路养桥的意识。村村有护桥的村规民约,如桥的修缮期限,资金筹措,对破坏者的处罚办法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要想富,先修路。”近年来,文桥镇充分发动群众,争取各方资金,修建了许多公路,现全镇17个村委,村村通汽车,其实,文桥镇本身就是一座桥。
长、万二乡出白米,思建二乡出刀枪,富贵落升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