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知识的掌握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教学只有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学生的思维发展,是由相对低级的动作思维发展到形象思维,再由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和辨证思维。小学时学生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思维,而到 了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慢慢发展到以逻辑思维为主的思维活动。初一学生能够学习一些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但思维多停留于事物表面。喜欢听历史故事,有英雄主义意向和强烈的好奇心理,常思索一些滑稽,有趣的事物。只有充分了解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水平,才能科学地确定教学的起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一、准确把握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教会学生初步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和表述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达到这个要求,初一历史教学才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教师要依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注意小学教材与中学教材衔接。例如:孔子。学生在小学已学习了“大教育家孔子”,初一的学生不仅要学习大教育家孔子,还要学习作为大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孔子。教学中,在学生已掌握“孔子是怎样教育学生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首先了解 二、激发学习的兴趣是引入门道的第一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知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有巨大的心理效应,能使人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进而促进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强化,化非智力因素为智力因素。为学生学好历史提供取之不尽的动力。要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兴趣,最有效的的方法是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而这个成功还必须是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桃子”。例如,提供教坛讲故事。小学的历史学习是以故事形式进行的,初一学生已了解与初中课文有关的一些故事。让学生将小学了解的故事与相关的课文结合上讲台讲故事。每个学生都可通过努力做到。这个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综合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胆识勇气,还尝到了做小老师的滋味,内心充满成功的喜悦。又如,巧设疑。“思维自惊奇而开始”。惊奇和疑问也是兴趣的渊源,只有学生对某一现象发生惊奇和疑问时,他们才愿意去进行探索。学习“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一课,设计一个问题链:人是从猴子变来的吗?人与猿有什么不同?人是不是动物?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我国境内最早的居民是谁?他们长的什么样子?吃什么东西?住在哪儿?把每个问题假设为一个“宝藏”,解决一个问题等于发现一个“宝藏”。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让学生到历史的隧洞中去寻宝。学生随着教材内容的展现,不断地发现,在成功的喜悦鼓励下继续前进。 三、直观教学是引入门道的最好方法之一 教学方法的选择受制约于学生的思维水平。 从思维特征看,初一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采用直观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教学的直观形式有实物直观、模型直观和语言直观等。由于历史室的建设,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直观教学提供了更现代化的广阔天地。 造纸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蔡伦燃起的理性之光至今光彩照人,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那么,纸是怎样造出来的呢?为什么说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教材提供了七幅图。《考古发现的我国汉纸的出土地点》告诉我们,我国不少地区在汉朝就懂得造纸。彩图《甘肃天水出土的西汉早期的纸》证明了“我国人民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纸”。彩图《居延出土的汉代简册》我们看到没有纸之前人们用竹木简作书写材料。竹木简很笨重,《汉武帝时,文人东方所朔向皇帝上了一个奏本,竟用了3000片竹简,派了两个人才抬进宫去》。书写材料还有帛,但很贵,不能大量使用。随着文化的发展,需要有一种既便宜又方便的书写材料,这就推动人们发明了造纸术。《蔡伦》是位改革家,在他之前,纸的质量比较差,产量也不高,蔡伦改进造纸术后,纸的质量和产量都提高了纸的使用日益普遍。造纸的过程是复杂的,《汉代造纸图》以静态形式展现了造纸的过程,而教学录像“造纸术”片断,则以动态形式展现了造纸的过程:浸泡——蒸煮——碓料——打浆——抄纸——烘干。《造纸术传到世界各地的时间》我们看到,造纸术从我国先后传播到世界各地,改变了世界书写材料的面貌,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深刻地影响世界历史的进程。从而认识造纸术的发明是了不起的科学大事,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样运用直观的图,适时插入对图的阐述、说明和描述,图言并茂,还有集“视、听”为一体的动态录像,引导学生在感知直观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不仅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最终获得科学的理性知识,还受到了思想教育。 每一堂课的教学,直观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及时地将认识的材料进行总结归类,上升到一般的理论,这是感知过程的最后目标,只有这样,初中学生掌握的知识才是系统的,深刻的。 四、加强学法指导是引入门道的关键 中学的学习要求与小学的不一样,学习方法也就不同。有些学生在小学成绩优秀,但由于初一这个转折点没过渡好,成绩大幅度下滑,反之,却上升。因此,加强学法的指导是必要的。 近几年来,一种新的教育研究方法——教育叙事研究,逐渐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更引起了一线老师的研究兴趣,已经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产生积极影响。 目前关于教育叙事研究的定义非常多,但基本上大同小异。这里简单归纳其认识,即,教育叙事是以叙事、讲故事的形式记录自己在教育实践、教育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真实鲜活的教育事件和发人深省的有价值、有意义的故事,表述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内心体验和对教育的理解感悟。总之,教育叙事研究就是通过我们一线教师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来实现对教学、教育的总结、研究、反思。如果要用一个简明扼要的数学公式来表达,那就是“故事+总结、反思、研究==教育叙事研究”。 在概念上,我们恐怕对这一新颖的教育研究方法还比较陌生,但是实际上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其实已经在无意识地将这种教育研究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教学科研之中。典型的有《历史教学》2007年第1期和第5期陈红老师的《备课日记》和胡勇老师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备课笔记》、《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年第11期和2007年第6期夏辉辉老师的《由升国旗而展开的历史教育》和管桦老师的《一节失败的初中历史展示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手记》。当然,这一类文章所占的比重还是非常小的,没有形成气候。不过,可喜的是,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指导创办的中国历史课程网“历史博客”上,我们随处可以看到一线历史老师撰写的大量精彩的“历史教育故事”。通过这些生动鲜活的“历史教育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历史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是如何进行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的,可以深刻感受到我们一线历史教师正在逐渐成长并成熟起来。 实践证明,随着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实践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越来越多的棘手问题,进行历史教育叙事研究是我们一线历史教师积极应对的重要策略,也是我们一线老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理由在于:我们一线历史教师在工作时间基本上就是与“课程故事”为伍,如果每天以自己参与的、接触的教育实践为研究对象,显然具有极强的可行性和便利性,这是学院派专家不具有的优势。可以这样说,课程故事本来就应该是我们一线历史教师从事教学科研的“活水”和“源头”。而且,与以往教育研究中注重逻辑推理的实证研究相比,教育叙事研究的起点和专业要求并不高,是我们每一个历史老师都可以尝试,且行之有效的教育研究方法。另外,从反思性教学角度看,历史教育叙事研究无疑也是反思性历史教学的重要成果和表现形式。同时,通过一线历史老师大量的教育叙事研究,我们可以及时了解一线教学最真实的发展动态,进而为国家中学历史教育改革提供坚实的行动支持。
从孔子教育子路当中可以得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吸取这3点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