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BIOS与硬件系统集成在一起(将BIOS程序指令刻录在IC中),所以有时候也被称为固件。在大约1990年BIOS是保存在ROM(只读存储器)中而无法被修改。因为BIOS的大小和复杂程度随时间不断增加,而且硬件的更新速度加快,令BIOS也必须不断更新以支持新硬件,于是BIOS就改为存储在EEPROM或者闪存中,让用户可以轻易更新BIOS。然而,不适当的运行或是终止BIOS更新可能导致电脑或是设备无法使用。为了避免BIOS损坏,有些新的主板有备份的BIOS(“双BIOS”主板)。有些BIOS有“启动区块”,属于只读存储器的一部份,一开始就会被运行且无法被更新。这个程序会在运行BIOS前,验证BIOS其他部分是否正确无误(经由检查码,凑杂码等等)。如果启动区块侦测到主要的BIOS已损坏,通常会自动由软盘驱动器启动电脑,让用户可以修复或更新BIOS。一部份主板会在确定BIOS已损坏后自动搜索软盘驱动器看看有没有完整的BIOS文件。此时用户可以放入存储BIOS文件的软盘(例如由网上下载的更新版BIOS文件,或是自行备份的BIOS文件)。启动区块会在找到软盘中存储的BIOS文件后自动尝试更新BIOS,希望以此修复已损坏的部份。硬件制造厂商经常发出BIOS升级来更新他们的产品和修正已知的问题
是只读的,你说的那些并没有更改BIOS核心.刷BIOS才会写人.但要特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