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百家讲坛》的读后感

2025-02-25 07:36:48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百家讲坛》读后感 拨开历史千层迷雾,解读古今智慧人生,《百家讲坛》解读文化中国,是一道充满智慧的文化大餐。当我第一次品读它时,我的目光就被深深吸引了…… 本次讲的是清十二帝之道光,道光 ——嘉庆的嫡子 ,一生 勤俭执政。是清第8 位皇帝, 39岁即位 ,执政了 30 年,于 69岁逝世。 他在做皇子到皇帝期间与清朝其他十一位皇帝都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他是清朝唯一一个嫡子即位的皇帝,其实他还有一个哥哥,只不过从小就死了。从雍正帝开始,就立下规矩——秘密立储,将写好的诏书放于“正大光明”的牌匾之后,这样,即避免了皇子之间的斗争,也避免了皇帝驾崩的事出突然。正当嘉庆帝在承德避暑山庄行围而猝死,又为未发现匾额后的诏书时,朝野上下,顿时一片混乱。而此时,喜恩站出来说按长幼让晏宁(道光)即位 ,而孝和睿皇太后虽不是晏宁亲生母亲,且自己也有二个儿子,但还是下了懿旨让晏宁即位。按道理说,有了宗室与太后的支持,即位也是理所当然,但毕竟有违祖宗家法,正当无奈之计,在承德避暑山庄发现了嘉庆的诏书,上面记载了嘉庆皇帝让晏宁即位,道光就这样被历史推上了皇帝的位子……也许道光在即位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他一生的悲哀。他即非明君,亦非暴君。这样一个君王,他的功过得失很容易让人遗忘在记忆的长河里。在他三十年间的执政期间,他抓住了张格尔,巩固了国家的统治。但作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角,作为签下丧国辱权的《南京条约》的罪人,作为这个悲哀的君王,他——又在背后默默地承受了多少? 其实,我们不能只单纯地站在史书的角度评断一个皇帝的“好”与“坏”。因为,每一个君王都有自己的悲哀,他们也不愿做千古罪人,只是,他们有着更多旁人所不得而知的无奈。君王,是世上的至尊,同时也是世上最孤独的人,他们是上帝的牺牲品,上帝在为他们打开一扇窗的同时,也为他们关上了一扇门……

回答2:

百家讲坛》读后感以前,我觉得有关历史的一切都是枯燥的:时间,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意义……一节节的历史课重复着大概框架,索然无味。然而,某一天,我听说了“百家讲坛”,一时兴起,买了一本相关书籍,呵,竟还看出兴趣来了。
看易中天的《品三国》,里面生动地描绘了三国时期多个英雄人物的个性、事例,哪里像老师讲的那样呆板啊!书的内容从人物出发,从实际出发,深层次剖析各人的心理活动,让人更能理解他们的一些举动。那贴近实际的心理,生活化、现代化的语言无一不在吸引着我。说起来是在看有关历史的书,看上去倒有些像是小说似的。不信?举例给你看。说到袁绍大会宾客,《品三国》中竟表达成“用现在的话说,是办沙龙,开Party……”我看到这儿,不禁莞尔一笑。
还有于丹的《论语心得》也给我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原本《论语》一书虽然被当代人认可,认为有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但是更多的还是距离感,觉得时代不同,思维也会有所不同。这本书一出,可好了,论语被赋予了新的解读,变得贴近21世纪了,还增添了许多富含哲理的小故事来论证道理的可靠性,这本书真可谓是流行与永恒的典范啊!
当然,《百家讲坛》中优秀的书不止这两本,还有《讲聊斋》、《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大师语录》……突然发现这么些的好书,好比我原本站在海洋馆通道内,隔着玻璃看海底世界的鱼,不经意走了两步,竟穿过玻璃置身于海底了。距离一下子拉得这么近,还真是让人有些不敢置信,但更多的,却是心底的舒畅。
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非我这凡夫俗子所能领略。但借由一些专人去研读、深思,再用深入浅出的文字表达出来,让大众都能体会到我国古典文化的韵味,岂不妙哉。“百家讲坛”,借百家专业知识,提供平台,供你“手舞足蹈”,豪情万丈,挥洒慧露,让听众、读者以史为鉴,汲取经验,更好地迎接未来。《百家讲坛》,值得一读;“百家讲坛”,值得一看!
百舸争流的百家讲坛,赋予了新时代古典的气息,赋予了新时代智慧的光芒,赋予了新时代科学的味道。让我们一起追随百家讲坛,沉浸在历史的长河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