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话说书中有颜如玉,其实还有个比喻。有些书跟奥黛丽·赫本似的,适合喝下午茶;有些书跟梅根·福克斯似的,适合带出去飙车;有些书跟伊莎贝拉·阿加妮似的,你一点儿一点儿看,怕看漏了。就这么回事。
尤其闲书,拿饮食作比。大体上,跟肉一样,分肥、瘦和柴;跟茶一样,分温到削。
我个人的经验是:翻译的外文书,越是近现代的,翻译腔越重,锐利、寒、削。老一辈的翻译,词句都更圆润温和些,翻译腔不重,朱生豪先生的莎翁、傅雷先生的巴尔扎克之类不提,像王科一先生的《傲慢与偏见》、李健吾先生的《包法利夫人》,读来照样有午后阳光的温煦感。可以当午后茶与点心。
中文作品其实也类似,但得细分。上古诸子散文诗之类,好读但不膏腴,像牛肉干,咬多了厚味满口,但牙口累;《文选》里的东西尤其如此,《古诗十九首》算例外;越是近年出版的书,越清淡薄而好读,但偏滑,不厚润。我认识的人里,有很多趣味类似,都爱重读《三言》、《金瓶梅》、《牡丹亭》、《红楼梦》、《水浒》、《儒林外史》,以至于沈从文、汪曾祺、钱钟书、张爱玲等诸位,无他,这几位的东西都聪明厚润不紧绷,肥而不腻瘦而不柴,而且跟林妹妹看《西厢记》似的,“余香满口”。仔细想来,大概一是那时的人语感精熟,二是大家书面语还没开始被大幅度翻译腔化。不只是小说,金庸《袁崇焕评传》和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年代久远,但词句极好读,易上手,温和平顺。
马三立老师以前说,“生书熟戏,听不腻的曲艺”。老一代评弹唱腔为啥好听呢?按说侯、郭、刘、马这几位老先生那相声,笑点不密集,也都是悠悠然家长里短的事,为什么耐听?我觉得就是个功力,有功力的相声、京剧、音乐甚至于话剧念白、电影镜头语言和书,都是那么个圆润润颤悠悠饱满满的劲,跟熬到火候的乳白鱼汤一个道理。卡尔维诺说经典得经得起重读,我觉得,重读的就是这么个功力。还是拿《红楼梦》、《金瓶梅》举例,情节对白大家都滚瓜烂熟了,可多少人捧着一读再读呢?就是个好口感深入味了,犹如火候到家的梅菜扣肉一般。
想说书的味道来着,扯得有点远,回来。
以下指的例子仅是个人一点儿经验,具体书目也仅是举例而已,完全不推荐照行,大致取个味道和意思罢了。
比如吧,你去吃个火锅看本《押沙龙!押沙龙!》基本心情就完蛋了。寒、削、轻快的闲书初次读,适合阳光好的旅程,当新鲜水果嚼。比如坐火车时读福克纳斯坦贝克科塔萨尔甚至物理学教材,平时再看不下去的段落都可以轻松咽掉。同样适合火车旅途的是商务印书馆出的各种史和各种艺术建筑和植物图鉴。当然史传也另分,《史记》就比其他各种史好看得多,像分盒贮藏的脆坚果仁,不用特意当火车读物,平时也看得下,又比如黄仁宇唐德刚二位老师一对照颇有庄谐之分,后者就比前者好读些日常些。
当然,几十个小时的长途火车旅行还是要备几本绝对百看不腻的大部头肥书,以备看累了要休息调剂使,好比是大块巧克力、肥嫩三文鱼。《西洋世界军事史》《红楼梦》《鹿鼎记》《文学讲稿》《阿拉蕾》《西游记》,看什么的都有。村上春树的所有短篇和某几个不那么阴暗的长篇是很好的飞机书。
海明威40年代之前的短篇像冰镇芥蓝,白天走路看时会觉得清爽明快,一入夜读就会心情抑郁继而发冷。
马尔克斯的就不拘些,早期的阴郁些,中后期大多有花团锦簇似的热闹,像南欧火腿,宜饭宜粥宜走路。
膏腴一点的书,例如沈、汪、梁、施、张、钱诸位的小散文,像肉松豆腐,嫩软有味,很适合吃饭时读。汪、梁的饮食散文尤其搭调,助长食欲。同理适用于各家通俗演义和古典章回小说,因为章回小说大多有松有紧故事性十足,又肥皂又好玩,有肉味,极下饭。《红楼梦》五十五回之前,《金瓶梅》宋蕙莲死之前,都像是炖烂了的红烧肉,百搭下饭的好段落。
我有段时间觉得,莫言的小说有肉味,比余华的下饭(看《活着》或者《爱情故事》或者《现实一种》真的会减损食欲)。欧·亨利的东西、马拉默德的大部分喜剧结尾小说、卡尔维诺的马可瓦尔多系列,就可以当随时捧起来读着玩的零食甜点。
大部头的东西,其实蛮适合假期,边吃轻碎的零食边读。我有朋友努力了好多次,《追忆似水年华》也没弄完。《战争与和平》和《卡拉马佐夫兄弟》其实也有类似问题,俄罗斯长篇小说名字多昵称杂,稍不留意就读滑了。
如是,假期用来读长东西,一气呵成的愉悦,能保持好几天心情的清爽,像连喝了几天好绿茶一样——好书的好处之一是能让人思维明晰心情清爽看什么都比平日清楚,当然清爽不等于快乐。然后是季节,拿川端康成举例,冬天我就不太敢读《睡美人》、《山音》和《雪国》,像冷海带,有丰味,但冷;读《古都》会好一些,像茶泡饭,虽然我有朋友认为《古都》有粉饰太平刻意美化之嫌。
大部头的好处之一是催眠,但也得挑对书。膏腴的书不适合催眠,一不小心天就亮了。我小时候看《九三年》催睡,结果一气看完,心情澎湃,彻夜难眠。陀老的东西看了会做恶梦。太干练的文字——比如《九故事》或者卡佛——只会让你越发清醒。大概睡前一适合看各类原文书,二适合看哲学史思想史艺术史(还不能是罗素那种聊八卦的),读倦了直接睡。
如果有所谓“这本书虽然有内涵但很不容易啃,但我没法子一定要看完”的情况,我个人感觉适合上午看。一早起来心情通常比较好些,一口气勇猛激进啃到中午,啃懒了啃累了,趁午饭可以换本好心情暖阳光的书——这就跟琢磨了一上午斯特里普,下午牵个奥尔芭出去玩一个道理。
我们可以把读书的过程比喻成蜜蜂采花酿蜜。
把阅读比喻成在书的海洋遨游 。
我们可以把读书的过程比喻在吸取营养。
我们可以把读书的过程像交了一个益友。
我们可以把读书的过程像走进一个开阔视野的海洋。
希望能帮到你!
我们可以把读书的过程比喻成蜜蜂采花酿蜜。
把阅读比喻成在书的海洋遨游 。
我们可以把读书的过程比喻在吸取营养。
我们可以把读书的过程像交了一个益友。
我们可以把读书的过程像走进一个开阔视野的海洋。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精神成果的结晶,读书的过程,就是在和古圣先贤做心灵的交谈,就是一个在不断汲取营养的过,就像干渴的禾苗等待雨露
我们可以把读书的过程比喻成爬山的过程,爬山的过程里虽然很辛苦,但是收获也很大,到了山顶上会很高兴,风景这边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