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所不同,有的比泰山还重(为人民而死);有的比鸿雁的毛还轻(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而死)。
原文出自:
西汉·司马迁《史记·报任少卿书》 素所自树立使然。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这是我向来所从事的职业以及地位,使人们会这样地认为。人本来就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却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生存所追求的东西不同啊!
注释:
固:本来。原本就。
或:有的人。
于:表示比较、相比的关系。
鸿毛:大雁的羽毛。
读解:
《史记·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在文中,司马迁以极其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大胆揭露了汉武帝的喜怒无常,刚愎自用,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比较进步的生死观,并表现出了他为实现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对于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思想,有着重要价值。
事例:
1、或重于泰山: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 重于泰山的人有:岳飞、于谦、钱学森、邓稼先、雷锋、黄继光、江姐等人。
2、或轻于鸿毛:他的死比鸿毛还轻。 轻于鸿毛的人有:秦桧、张俊、汪精卫、李士群、袁世凯、蒋介石等人。
举例:
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演讲中: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中国古代文学家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