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五拜三叩是君臣之礼(祭天也是这个):五拜里面前四拜都是稽首(五体投地式)最后一拜是顿首(磕三个头)都是取自《周礼》的九拜。
满清的三跪九叩,3跪跪天跪地跪君主(后面延伸为跪父母)每一跪的三叩首代表的是一敬二孝三谢。(一般是祭天大朝才用、以及婚礼嫁娶)(满清一般通用礼节是请安:男子单膝半跪)
和汉族不汉族关系不大,都是一朝的礼节要求。比如大宋的君臣之礼就是空首(只拜不跪)为主。
隋唐之前,君臣之间虽然也讲君威,但君臣同坐议事,遇有奏报,臣子站起向君主长揖而已。宋元明三代,虽然朝仪逐渐森严,但臣子仍然站立议事,并不大损臣子人格。
明代君臣之间的“五拜三叩”之礼,多在新皇即位和祭天祭祖等正式场合中使用,平日殿上面君,只需双手抱拳对皇上四拜或五拜即可。
但是,原为游牧民族的满族定鼎中原后,在君臣关系上,以明代“三跪九叩”的拜天之礼,取代了明朝的五拜三叩之礼。
但是,清代的“三跪九叩”则十分严格。《清会典》规定:“大朝,王公百官行三跪九叩礼,其他朝仪亦如之。”也就是说除祭告天地、祭祀祖先当然要行三跪九叩大礼外,臣子面见皇帝,必须三跪九叩之礼。
稽首顿首五拜,乃臣下见君上之礼。先拜手稽首四拜,後一拜叩头成礼…
……………
上言皇帝进登大位。臣等谨上御宝。尚宝卿受宝、收入盝内。通赞唱就位、拜、兴、平身。百官拜兴如之。通赞唱复位。引礼官引丞相自西降复位。通赞唱鞠躬。拜兴、拜兴、平身。搢笏。鞠躬、三舞蹈。跪左膝。三叩头。山呼、山呼、再山呼。跪右膝。出笏。赞俯伏兴平身。鞠躬、拜兴、拜兴、拜兴、拜兴、平身。
…………
以上为《明会典》
大萌用的是五拜三叩。
至于大清,其实有案可查的是努尔哈赤时代就有三跪九叩之礼,只不过只用祭天和盟誓。
“盟誓时,於河南岸祭坛,宰白马黑牛,焚香献牲。汗率奥马黄台吉三跪九叩,礼毕,宣二誓文於众焚之”
部下对野猪皮还是用三跪三叩。
天命九年:“十七日,往彰义站放围,时彰义站边外之众贝勒来见汗。於边外三里下马,架蒙古包,杀牛八头,置席八桌。筵宴时,左右诸贝勒各坐其位后,恩格德尔额驸令其弟莽古尔岱台吉率诸子,引以备鞍辔之马二匹、驼一只,向汗三跪三叩。”
至于什么时候开始用三跪九叩拜君王?
那就是皇太极了。
皇太极登基时开创了三跪九叩拜君王的先河。可谓前无古人。
“天聪元年,丁卯正月初一日…………汗升殿落座,众贝勒大臣及各旗依次行三跪九叩头礼。”
嗯,当然,皇太极也开了另一个先河,一代君王亲自登门串亲戚时,先用三跪九叩跪拜自己的哥哥大贝勒和姐姐嫩哲格格与莽古济格格………
这也是历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皇太极或许认为祭天的三跪九叩可以到处用的,臣子可以用这礼跪拜自己,自己也可以用这大礼跪拜兄长和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