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总体布局、重点建设”的思路,近期选择一批优势农产品,优先规划布局,进行重点扶持。确定的主要原则如下:
(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要
农产品市场的需求与供给常常处于变动中,因而农业结构调整要根据农产品的供给与需求的变动趋势,使农产品的数量、质量、比例等符合市场的变动。既要考虑国内市场,更要着眼国际市场;既要瞄准现实需求,也要着眼潜在需求。当前,农产品已经进入了买方市场,居民对农产品的市场选择越来越高,鄱阳湖地区的农业要立足多样化、优质化市场需求,重点发展市场占有率高、国内或国际市场前景广阔的优势农产品。要坚持适应市场竞争和消费水平提高的要求,大力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提高优势农产品内在品质,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分级、包装、储藏、保鲜和加工水平。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测检验和监督体系,提高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坚持因地制宜,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的原则
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但这容易造成结构趋同,重复建设,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了避免农业结构调整中的盲目性和重复建设,面向市场的原则和区域比较优势原则必须结合。必须充分合理利用鄱阳湖地区的各种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及生物资源等)和社会资源(劳动力、资金、农业技术设备、交通运输等)。尽可能使农业产业结构与当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相适应,在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做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在社会经济资源的利用上,做到人人充分就业、各展所长,资金、设备、交通运输条件都充分发挥作用。要综合考虑资源条件、生产基础、市场环境,以及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因素,扬长避短,优先发展具有一定基础和竞争力的产品和产区,尽快形成规模优势。发展优势农产品,要着眼于提高产业的竞争力,立足开发整个产业,打造名牌产品,构建优势产业群体,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同时要根据入世后参与竞争的需要,扶优扶壮,不能面面俱到;选择优势产区要相对集中,优中选优,不能到处布点;投资建设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不能全面开花。
(三)坚持改善和保护生态平衡的原则
提高生态效益和改善生态平衡是提高农业的长远经济效益和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的根本要求。提高生态效益才能减少人们的外部投入,主要靠发挥农业内部的生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转化作用来提高农业的产出。保持和改善生态平衡,才能使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和人们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要做到这些,必须依靠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因此,提高生态效益、改善生态平衡也就成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要求。
(四)坚持效益最大化原则,有力地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调整农业结构的最大目标是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为农业结构调整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途径和手段。因此,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首先要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微观效益,必须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切实尊重和保障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和生产经营自主权,更大程度地增加农民收入;其次要有利于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宏观效益,促进整个农村经济的更快发展,要加强政策引导和信息服务,充分调动和发挥地方、企业和农民等各方面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