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高中地理,历史,政治知识要点

2024-12-02 16:52:21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高中历史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历史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回答2:

答案一 中国古代史高考大纲细目
第一章 第二节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一、 夏朝的建立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国家机构初具规模,中国进入了奴隶社会。
公元前1600年,商汤讨桀,灭夏。
二、 商朝的兴衰
都城:亳。盘庚迁殷。最后一个王-纣
三、 武王伐纣和周朝的强盛
前1046,牧野之战,周武王建周朝,都镐京
四、 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
前841年,国人暴动
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第一章 第三节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一、 农业和畜牧业
农作物:五谷
农具: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少量青铜农具
技术:施用粪肥等
二、 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
三代被称为“青铜时代”,商周是繁盛时期。
玉器加工和纺织业
陶瓷业:原始瓷器
用漆:漆器制造打较高水平。
三、 商业、交通和城市
交通工具 “商人” 商业都市 邮驿传递制度 街道
第一章 第五节 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基本特征
① 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② 诸侯争霸战争频繁,民族不断融合。
一、春秋诸侯争霸
1、战争原因:周王室东迁后,势力衰弱,诸侯不再服从天子。为争夺土地、人口和霸权,各诸侯之间进行兼并战争。
2、春秋五霸
(1)齐桓公称霸 ① 任用管仲为相改革,成为东方强国。
② 打着“尊王攘夷”口号,联合黄河中游诸侯,北御夷狄南制楚蛮,成为强大霸主。
③ 葵丘会盟,确立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2)晋楚争霸 ① 公元前7世纪后期,城濮大战晋国大败楚国,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② 公元前6世纪初,楚军大败晋军,楚庄王称霸中原。
(3)吴越争霸 ① 吴王阖闾先攻入楚都,成为长江中下游的霸主。
② 越王勾践尝胆雪耻,灭吴,成为春秋时最后一个霸主。
二、战国兼并战争
战国七雄格局形成。
(1)“三家分晋”:韩、赵、魏三家卿大夫取代晋国国君。
(2)“田氏代齐”:田氏取代姜氏为齐国诸侯。
(3)齐魏交战:公元前4世纪中期,桂陵之战(又称“围魏救赵”)和马陵之战后,魏国削弱。
(4)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强秦与赵军在长平交战,秦军大胜。
这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中规模最大、死伤最多的战役。
三、民族融合
1、民族:除中原华夏族外,四周还有
2、方式: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
3、影响: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莫定了基础。
第一章 第六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社会经济发展表现
一、铁农具使用和牛耕(农业)
铁农具:铁器使用开始于西周;春秋铁农具开始出现; 战国时,使用范围扩大。
牛耕:牛耕逐渐推广,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水利:中原地区普遍用桔槔来灌溉;春秋楚国孙叔敖修的芍陂、战国秦国李冰的都江堰、秦国的郑国渠是著名的水利工程。
二、手工业发展
冶铸业:①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两千年以上。
②金银错新 技术和雕铸艺术,使青铜器更精美。莲鹤方壶是珍品。
漆工艺:出现采用夹zhu技术的精巧漆器。
纺织业:长沙楚墓出土的战国麻布残片,纤维细密。
煮盐业、酿酒业:山西的池盐、山东的海盐和四川井盐;已能用曲造酒,是古代酿造技术的发明。
《考工记》:手工业工艺的专著,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三、商业城市
商业发达:各地特产在中原市场上都可买到。
商业城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等。
四、社会改革和变法
1、背景:由公田到私田
(1)原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大量私田被开垦。
(2)过程:①私田主人控制私田产品,不向国君缴纳,并改变对耕田者 土地的剥削方式。
②私田主人成为封建地主,耕种的人转变为封 建农民,向地主缴纳地租,产生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
2、春秋时期改革
(1)“相地而衰征”:齐国管仲实行的赋税制度,根据土地多少、好坏征收赋税, 实质上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2)鲁国“初税亩:”将公田交给耕者,按亩收税,承认耕者对所耕土地的所有权。
3、战国变法
(1)背景:①土地国有制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②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 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2)概况: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3)影响:变法百多年后,新的封建制度确立起来。
(4)商鞅变法
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内容:实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按功受爵;“燔诗书而明法令”;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废除井田制。
影响:①废除奴隶主的特权,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
②秦国逐步强盛,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③他主张的法家思想成为秦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第二章 第一节 秦朝的统治
一、秦的统一(前221)
1、条件:①经过春秋战国长期战乱,统一成为人民的共同愿望——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战国时经济继续发展,民族、地域同联系加强——社会基础
③较彻底的变法使秦国富兵强,实力最雄厚——物质基础
④秦王赢政雄才大略,重用人才,制定统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主观因素
2、重大事件:①灭六国 ②统南越 ③退匈奴 ④筑长城⑤修灵渠
3、秦朝建立:前221年,赢政定都咸阳,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
4、秦朝的疆域:东临大海、西到陇西、南濒南海、北抵长城
中国历史上幅员空前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全国人口约2000多万。
5、历史意义: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封建诸侯割据称雄的战乱局面,
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 展奠定了基础。
②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恢复发展。
③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④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进步。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2、内容
(1)政治方面:①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 ②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
中央:三公诸卿制。地方:废分封,推郡县。
③颁布秦律(体现…的意志;影响深远)
(2)经济方面:
①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 ②统一度量衡。 ③统一货币。④统一车轨、修驰道。
(3)文化方面
①书同文(统一文字小篆—隶书)。②焚书坑儒。
③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严禁私学。
3、作用:①开创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③对祖国疆域初步奠定、巩固发展国家统一和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重要作用。
三、秦末农民战争
1、根本原因:秦施暴政,激化阶级矛盾①徭役、兵役繁重。②刑罚严酷。③赋税十分沉重。 ④土地兼并严重。
2、领袖:陈胜、吴广(前208年)刘邦、项羽
3、主要经过:①大泽乡起义(前209)。②张楚政权建立。③刘邦率军攻至成阳,秦亡(前207)。
4、历史意义: ①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②推翻秦朝统治,打击封建地主阶级,迫使汉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
③革命首创精神为后世树立了榜样。④为“布衣将相” 局面出现奠定思想基础
第三节 两汉政治经济制度
一、郡国并行制
1、含义:汉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同时又兼有封国制。
2、王国问题产生:刘邦分封同姓王。王国权大势强,形同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
3、解决: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
二、察举制
1、目的:满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
2、职能:选拔官吏。
3、内容:察举,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征召,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4、影响:汉朝的选官制度有利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但东汉世家地主发展起来
三、编户制度
1、目的:政治,加强对百姓的统治;经济,控制剥削平民。
2、内容:把民户的人口、年龄、性别、土地、财产等情况,详细登记在户籍上。
3、职能:封建国家征收人头税、土地税和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
4、编户齐民含义:那些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自耕农、佣工、雇农等,称为编户齐民。
5、负担:①田租,即土地税;②人口税,分算赋和口赋;③徭役;④兵役。

第五节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一、匈奴的兴衰
①匈奴历史(畜牧为主农为辅,前3世纪用铁器。秦汉之际首领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占河套,成强盛奴隶制国家。)
②西汉初年,匈奴不断南下。西汉被迫“和亲”。
③汉武帝时的兵戎相见
背景:具备反击匈奴的条件。概况:三次大战(前127一前119年)。
结果:匈奴受重创,被迫迁漠北。北部边郡得安定。
④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双方贸易、文化交流增多,和睦相处。
⑤东汉初年,分裂为南北二部北:威胁中原、西域。 南:向汉称臣,与汉人杂居。
⑥东汉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其政权瓦解,威胁最后解除。
二、张骞通西域
① 西域的地理位置和民族:汉朝时,我国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区,叫作西域。西汉时,西域有乌孙、鄯善等国许多民族。
② 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解除对西汉的威胁
③ 概况:公元前138年,第一次出使,获得大量前所未闻的西域资料(“凿空”)。
公元前119年,第二次出使,汉朝与西域各国建立起友好关系。
④ 意义:汉与西域通好,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
⑤ 西域都护的设置(前60年),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⑥ 东汉明帝派班超经营西域,进一步密切了西域同内地的联系。

第六节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一、与朝鲜的关系
①三韩多次派人来汉,见汉武帝和光武帝。
②文化交流不断,辰韩的语言、称呼、习俗等与秦朝相似,又称“秦韩”。
③贸易往来频繁,朝鲜特产檀弓、果下马等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铁制工具等传到朝鲜。
三、丝绸之路
1、含义:西汉张骞通西域后,开辟了一条从中国通往欧、非大陆的陆路通道。中国大量丝绸锦绣,循这条道路输往中亚、西亚及非洲、欧洲的国家, 后人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为“丝绸之路”。
2、路线:见书45页地图
3、意义:①成为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
②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③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技术、凿井技术、造纸术等先后西传,中国辉煌文化随其开辟开始影响世界,世界优秀文明也融入中国,如佛教
4、海上丝绸之路
①含义:汉武帝以后,汉朝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贸易活动,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②路线: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向西沿海岸线、印度支那半岛南下,绕过今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沿岸诸国, 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
③意义:加强了中国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第七节 秦汉文化
科技
哲学与宗教
史学与文学
雕塑与绘画
秦汉文化的特点
①统一与多样化有机结合。②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③水平居世界先进行列。④气势恢宏。

第三章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特点:江南经济的发展
1、 农业开发:进程 六朝(特别是东晋南朝),江东——整个长江流域——岭南、闽江流域。
表现 垦地多;技术进步;品种多;产量多
特点 不平衡。三吴最发达,洞庭、鄱阳、成都平原也是重要产粮区。
影响 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打下基础。
原因 北人南迁(因北乱南好,意义,带来技术、劳动力);南方民族融合;统治者政策。
2、 手工业:丝织吴蜀;制瓷青瓷;造纸建业扬州;商业相对活跃

第四章 第一节 短暂的隋朝
一、建立: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
条件: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出现;北方农业的恢复和发展;隋文帝加强军队建设等,条件成熟。
二、统一:589年隋灭陈,统一中国。
三、建设:
①兴建两都。即:大兴城、东京洛阳城,是当时世界上闻名的大都市。
②广建仓库。隋在两都和地方设仓库,有洛口仓、含嘉仓等,积蓄之多,前所未有。
③开通运河。605年隋炀帝开凿,世界上最长运河。概况、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起大作用。
④修筑驰道。隋炀帝为巡游而建。客观上改善了北方交通状况。
四、灭亡:
隋炀帝暴政(重役、严刑、酷法),引发农民战争,翟让、李密瓦岗军,618年隋灭亡。

第二节 唐朝的开国和盛世
一、开国:618年李渊称帝建唐朝。几年后,基本统一全国。
贞观之治
①原因: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调整统治政策,励精图治,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
②唐太宗的主要政绩
A.政治方面
知人善任,虚怀纳谏。用人不避仇怨,不拘门第、民族,兼收并用,“量才受职”;善于纳谏。革新政治。在隋制基础上,进一步革新完善制度。
B.经济方面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减免租税,兴修水利,促进生产发展。
戒奢从简。力倡节约,禁止地方官进贡奇珍异宝。
C.文化方面: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
二、武则天统治
重视发展农业,破格用人,注重发展科举制度,创立“自荐”求官制度。
三、“开元之治” 唐玄宗前期主要政绩
A.政治方面:选贤任能,改革吏治。选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人任宰相;精简官吏,定期考核等。
B.经济方面:大力发展生产。
C.军事方面:实行募兵制。
D.思想文化方面限制佛教。裁汰僧尼,禁建新佛寺。大兴文治。发展科举,设集贤院。励精图治,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