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曹操,一直以来我都比较崇拜。如果说到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英雄,我想曹操肯定是可以名列前茅的。数千年以来,崇拜曹操的人不计其数,对他的评价也褒贬不一,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鲁迅那句话,“他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
在《三国》当中,曹操被作为一个奸雄的典型来对待了,这是不公平的。这一点也有原因。一般而言,中国历史上都城设在北方的朝代,就会以直接继承曹魏的西晋司马炎的晋朝为正统。而定都在南方的,就会以刘备的蜀国为正统。明朝定都南京,罗贯中于是就取了刘备做正统。另外封建王朝一直认为不是同姓人篡位的就是乱臣贼子,曹丕废汉称魏,所以曹操也就背了另外一个骂名。在《三国》开篇没多久,作者就用一个名叫许韶的人物来评价他:“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也就是说,作者尽管对他抱有偏见,却还在对他的能力予以认同。治世,顾名思义,就是太平盛世,就是说,曹操这样的人,不论是清平盛世还是混混乱世,他都能在历史上有难以抹杀的一席之地。这说明了什么?首先曹操是有能力的,就是反对他的人在这一点也不得不承认。其次,他对待社会的态度是积极的,他寻求的是入世,而不是遁世。这点诸葛亮就比他不得。诸葛出生到了乱世,试想一个“不求闻达于诸侯的人”又何以能想象他在太平盛世有些什么作为呢?我想,能力与态度,决定这个人注定要成为一个英雄了。
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小时侯“性聪敏,多机变”,喜欢打猎,终日游荡无度。有一次他的叔叔为此责怪他,他于是就装作劳累过度中了风,此后他的叔叔就不再勉强他努力了。曹操起家是靠举孝廉,后来就镇压黄巾起义,逐步靠近了封建统治集团的核心。当时东汉王朝已经走到了末途,外戚宦官专_政,军阀四处割据,战祸频仍,民不聊生。曹操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步树立起来了自己的势力。同时军阀势力的此消彼长也造成了小军阀的衰落和大军阀的合并。曹操在混乱中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渐渐剪除了这些势力,他最可称道的一个战役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官渡之战。据《三国》记载,当时曹操人困马乏,已经很难支撑了。他的对手是拥有四世三公身份的河北大族出身的袁绍,无论从哪方面说,他都不占优势。可是有一个很偶然的因素帮了他。那时侯袁绍手下的一个谋士许攸因不满袁绍的刚愎自用投奔了他。据载许攸问曹操还有多少粮草,曹操说“一年”,许攸说怕未必,曹操又说“六月”,许攸说人言曹孟德奸雄,今日一见,果不其然。曹操于是附在许攸耳朵上,说粮只三月耳。许攸于是拂袖而去,道:“粮已尽矣”,终于道出了曹操的窘迫状况。这个故事反映了曹操的性格,也从侧面反映了他的才能。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地位,也为他谋求进一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曹操并未统一中国而结束战乱的局面,可是他对统一的贡献是不可抹杀的。相反,诸葛亮在此就有点阻碍历史发展的嫌疑了,尽管诸葛半人半仙的智慧令很多人欣羡不已。
评价曹操,除了政治军事才能,还不能忽视他的文学造诣。曹操与他的两个儿子曹植曹丕在历史上并称“三曹”,他们在文学中已经有了生命意识,对后人的文风影响很大。在三曹当中,曹操无疑是最有地位的,他的两个儿子无论从哪方面看,都与其父的雄才大略相距甚远。从来源上看,曹操的诗歌主要吸收了古代乐府诗的精华,而他另外创造了一种大气磅礴的文风。他的诗歌流传的并不多,可是影响很大。《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等至今看来仍然不失为诗歌中的极品。“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反映了他的豪气,“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反映了他的志向,“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则反映了他对民众的同情。就是在清代,一些文人还每每还一边朗诵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一边敲打桌子泪流满面,可见他对人们心灵的震撼程度。
总之,曹操是一个英雄,一个不可多得的大英雄。
荆州原来是刘表的,刘表死后,他的小儿子接任荆州牧,由于曹操要南下,胆小的他向曹操投降,因此荆州被曹操所得,赤壁之后,曹操命令曹仁守卫江陵,夏侯敦守卫襄阳,周瑜和刘备都想得到,因此两边发生了纷争,但最后被刘备所得,之后刘备又率兵夺取荆南四郡,这样荆州大部分落入了刘备手中,后来刘备要取西川,令关羽守卫荆州,孙权依照吕蒙的计策,夺取了荆州并杀死了关羽,刘备便接口关羽的死大举进攻东吴,但是在夷陵被陆逊击败,东吴一次巩固了对荆州的占领,蜀国也从此不提荆州之事,直到最后三国归晋
荆州辖有七郡,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长沙郡.原属刘表管辖.建安十三年初(208年),孙权派大将甘宁攻打江夏郡,并占领.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率大军南下,进攻荆州.八月,刘表病重身亡.刘备不能抵抗,所以与孙权联络,请求联盟.这时,曹操只占有南阳郡和南郡.荆州并没有全被曹操占领.而曹操继续东进与孙刘联军作战(赤壁之战),兵败,曹操退回南阳郡、南郡.这时孙权派周瑜攻打南郡的江陵,刘备则南下袭取荆州南方的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长沙郡.
建安十四年,曹操占有荆州的南阳郡和南郡的襄阳;孙权占有江夏郡的南郡的江陵;刘备战有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长沙郡.这时人们劝刘备任荆州牧.但荆州的治所(襄阳)在曹操手上,所以刘备只能退而求其次,在江陵上任.但江陵在孙权手上,所以刘备向孙权借江陵(所谓的借荆州),孙权不同意,鲁肃竭力劝孙权,孙权只好把江陵给刘备.而后周瑜病故.
建安十六年,刘备西进,攻打刘璋.到了建安十九年刘备占有了蜀.一年后,孙权派人来向刘备要江陵,刘备不还.孙权一心想占有荆州,所以向桂阳郡、武陵郡、长沙郡派太守,想就此占领荆州.但是留守荆州的关羽不吃孙权这一套,把孙权派来的太守都赶走了!孙权大怒,下令向荆州进军,刘备也率大军到达荆州.同时曹操率军进攻张鲁,威胁到了刘备的后方,刘备只好和孙权讲和,以湘水(湘江)为界瓜分土地.也就是刘备把长沙郡和桂阳郡给了孙权.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攻打襄阳,曹操与孙权勾结,击败关羽,关羽拒绝投降被孙权所杀.刘备完全失去了荆州.
到了最后荆州形式为:曹操踞有南阳郡、南郡的襄阳;孙权踞有江夏郡、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长沙郡和南郡的江陵.而刘备没有得到荆州的一寸土地.
荆州并不是一座城,而很大一片土地,面积包括今天的湖南、湖北两省和河南、贵州、广东、广西的各一小部份,当时辖区共有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阳郡、武 陵郡、长沙郡、襄阳郡、章陵郡九郡,也就《三国演义》上所说的“荆襄九郡”。曹操收降刘综,占有了“荆襄九郡”,赤壁败后大部份丧失,但仍保有南阳、襄阳、南郡三郡,刘备占有了长江以南的零陵、桂阳 、武陵、长沙四郡,孙权则占据江夏郡、章陵郡。建安十四年(209年),周瑜打败曹仁 ,夺得南郡,孙权拜周瑜为偏将军,领南郡太守,驻江陵(南郡治所)。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死后,孙权纳鲁肃之议,把自己所据部分“借”给刘备,于是刘备占有荆州绝大部分地盘。
荆襄九郡开始是刘表的地盘。曹操南下的时候刘表的小儿子投降成了曹操的了,至于那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长沙郡有没有听曹操的指挥就不知道了,感觉应该是归顺了曹操。这样曹操就有了整个荆州。
赤壁之战战败后,三家瓜分了整个荆州。在后来就是孙权把自己占领的那部分让给了刘备。
孙权从开始就想要荆州,所以他很早就攻打过刘表,也是为了报仇。这么大的一个战略要的孙权为什么不去掺和呢。哈哈。
刘备开始的时候是没实力占领荆州不是不想要。说明白一点。刘备到死也没有完全的占有荆州过,孙权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