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字数相等。上联与下联,必须字数相等,形式整齐。一般地五言联和七言联使用的频率为最高。
其二:词性相同。对联中上联与下联相对的词,词性应是相同的——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如: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此联上下联中的“海”与“天”都是名词,“阔”与“高”都是形容词,“凭”与“任”都是介词,“鱼”与“鸟”都是名词,“跃”与“飞”都是动词。
其三:句法相似。上下联在结构上要互相对应——并列对并列,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偏正对偏正等。如:家和百事顺;国泰万民安。
上下联中的“家和”与“国泰”是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百事顺”与“万民安”也是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
其四:节奏相应。上下联的拍节必须一致,节奏必须对称,单音节对单音节,双音节对双音节,多音节对多音节。如:春入—春门—春不老;福临—福地—福无疆。
其五:内容相关。除“无情对”外,上联与下联的内容多关联,紧紧围绕着主题。如: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暖一家。
此联中上下联的内容,揭示的意义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其六:平仄相谐。平仄,即汉字字音的平声和仄声。古汉语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对联讲究平仄相替、相对、相谐,是指上下联两个相对的字,不能都是平声,也不能都是仄声,而应是一个为平声,另一个为仄声,显得错落有致,琅琅上口,悦耳动听,构成语言的音乐美。其中,对联讲究平仄,末尾最严。上联末尾字字音必须为仄声,下联末尾字字音必须为平声。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然而,由于对联字数的多少、语句的长短不拘一格,结构、节奏等形式灵活多样,因此,若不区别其具体情况,在任何一副春联或其他类对联的平仄声调上都套用格律诗的格律,未必都能对号入座。须知,对联是文人文学,也是民间文学,是雅文学,也是俗文学。对民间的对联爱好者来说,不宜将对联的格律强调得太死,最好是区别情况,宽严有别,因人因联而异。别说民间百姓,就是学界名家撰联,“若果有了奇句,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不以辞害意”(《红楼梦》里林黛玉对香菱谈诗时讲的话)。但这并不是说可以无视对联的格律了,“宽严有别,因人因联而异”是以“宽严有格”为前提为基础的。“对仗”,毕竟是对联的最大特点,也是对联格律的底线,这一底线总还是不可丢弃,应该守得住的呀!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是怎么来的呢?《山海经》里有这么一则故事。传说东海里有座风景秀丽的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山上有一棵蟠曲三千里的大桃树,树顶有一只金鸡,日出报晓。这棵桃树的东北一端,有一概拱形的枝干,树梢一直弯下来,挨到地面,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门。朔山住着各种妖魔鬼怪,要出门就得经过这扇鬼门。天帝怕鬼怪下山到人间作祟,派了两个神将去把守,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这两个神的名字有特别的念法,神荼要念“伸舒”,郁垒要念“郁律”。两员神将专门监察鬼怪的行为。发现哪个鬼怪为非作歹,便用草绳捆起来送去喂老虎。此后,从这个故事中引申出了鬼怪桃木之说。于是,那时候,人们每逢过年,便用两块桃木刻上神荼、郁垒的像或写上他俩的名字,挂在门的两边,叫做桃符,以示驱灾压邪。唐以后逐渐改为尉迟恭、秦叔宝。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杀死兄弟,逼迫父亲唐高祖李渊退位当太上皇,自己登上皇位。此后因魏徵梦斩泾河老龙,每夜好像听见寝官外有鬼往屋里扔砖瓦,奇呼怪叫。唐太宗无奈,把这件事告诉了群臣。唐开国功臣大将秦叔宝自告奋勇愿意到宫门口守夜驱鬼,另一位开国功巨大将尉迟恭也愿意陪伴守夜。当晚两人全身披戴盔甲,手执武器,在寝宫门口守了一夜。唐太宗果然睡了个好觉,接连几天,唐太宗身体逐渐康复,不忍心再让两位大将持续守夜,于是便命人将两位大将的威武形象画下来,把画像贴在门上。此事传播开来,尉迟恭和秦叔宝渐渐被奉为门神。由桃符演变成春联,据说是在五代时候,五代十国中的后蜀国主孟昶在公元964年的除夕。令学士辛寅逊在桃符版上写两句吉语献岁,他不中意辛学士的作品,以其词不工,就自己提笔写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此后,文人学士把题春联视为雅事,题春联风气便逐渐流传开来。到了宋代,春节贴春联已成为一种士族习俗。王安石《元日》诗“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可说明这一点,在宋人笔记中,也记载了文人喜欢书写春联的风气。如张邦基《墨庄漫录》述苏东坡在黄州,于近岁除时,访王文甫,见其方治桃符,遂戏书一联于其上云:“门大要容千骑入,堂深不觉百男欢。“元代初年,著名书画家赵松雪一次过扬州迎月楼,主人求赵松雪为其春联,赵松雪题曰:“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春联的内容与酒楼非发,主人大喜,以紫金壶奉酬。像赵松雪写的这种春联已被当作交际的礼品来看待了。据说春联真正普及于民间,用红纸书,而成为年俗之一,是明代以后的事。据说,春联两字的正式命名,就始于明太祖朱元璋。从那时起,春联在广大农村乡镇广泛流行,并在后芤一直盛行不衰。一般人家最常用的春联有“爆竹一声除旧岁,桃符万户迎新年”,“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
九州日丽青山不老 龙凤织文神州焕彩 九州春色莺歌燕舞 冬去春来一元复始
四化春新碧水长流 鲲鹏展翅华夏腾飞 四化征程虎跃龙腾 云开日丽万象更新
迎新春共庆山河壮 物阜年丰春临大地 喜辞旧岁太平有象 世事文明春风入户
过佳节齐歌天地新 山欢水笑气贯长虹 笑迎新春福寿无疆 江山秀丽喜气盈门
心欢旧日山青水秀 春满人间百花吐艳 雨润千山群芳吐蕊 人欢马叫山河似锦
意愿新元雨顺风调 福临小院四季长安 民欣四化百族同心 燕语莺歌大地皆春
云诵吉祥风吹和顺 爆竹千声同辞旧岁 万紫千红百花争艳 望天宇万里清如玉
花开如意竹报平安 梅花数点独报新春 五湖四海一体同春 喜人间四季暖如春
笑舞东风松梅竞秀 十亿神州景色绚丽 指点江山春光满目 又逢新春普天同庆
喜沾春雨桃李争艳 千秋伟业战果辉煌 激扬文字彩笔生辉 再展宏图举世共钦
姹紫嫣红田园似锦 紫气冲天物华天宝 祖国繁荣江山如画 画里江山飞花点翠
风和日丽寰海同春 阳春吻地人杰地灵 东风浩荡大地皆春 枝头梅鹊斗艳争春
东风报喜喜上眉梢 春阳融融小康人家 瑞气盈庭一门兴旺 五谷丰登劳动致富
飞雪迎春春满人间 暖风徐徐大千世界 甘霖沃野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勤俭生财
爆竹一声人间改岁 紫气东来山明水秀 村村富裕家家欢乐 家家户户欢欢喜喜
梅花数点天下皆春 冰消北岸鸟语花香 月月称心岁岁丰登 山山水水秀秀青青
兴邦有道江山不老 国正芳年家图大业 光荣人家门庭凝瑞 五岳峥嵘雄师奋起
治国多方九州永春 人辞旧岁民盼小康 英雄宅第满院生辉 九州激荡巨龙腾飞
三春长驻风华永茂 丹心育出一代新苗 攻千重关心怀天下 岁岁迎春年年如意
百业俱兴国运恒昌 热情浇开百丛鲜花 读万卷书志在四方 家家纳福事事吉祥
中华崛起山河竞秀 国事和平一家团聚 政通人和百废俱举 辞旧岁开怀谈国事
民族振兴日月争辉 春光浩荡四境安宁 风调雨顺万象更新 迎新春举杯祝丰年
云献吉祥星连福寿 望天宇八方清似玉 送旧年窗花映白雪 玉宇无尘一轮皓月
花开富贵竹报平安 喜人间四季暖如春 迎新岁喜鹊上红梅 银花有色万盏春灯
柳梅渡江乾坤增色 玉宇气清鹰冲霄汉 瑞雪飞神州多壮丽 瑞日暖融山河似锦
骅骝开道岁月更新 神州春暖鲤跃龙门 爆竹响山河尽朝晖 东风浩荡大地皆春
百业兴昌欣逢盛世 燕子飞到生产门户 人杰地灵百业兴旺 乘东风划破千顷浪
万民愉悦喜接新年 春光映入劳动人家 山欢水笑五谷丰登 扬篷帆满载万担鱼
河山万里日新月异 东南西北八方开泰 福星高照长空溢彩 吉星高照家迎万福
神州十亿笑逐颜开 春夏秋冬四季平安 万事亨通大地流金 春光辉耀户纳千祥
珍惜安定团结局面 安定团结人心所向 改革创新兴家兴业 国富民强城乡普庆
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正本清源国运必兴 安定团结利国利民 山青水秀春色集祥
过新春方知红日暖 党清国盛泽及万代 共和国威名扬四海 四时风景纷呈异彩
逢佳节倍觉党恩深 风正人和福降千家 子弟兵浩气贯长虹 千载江山辈出英贤
鱼恋水水阔凭鱼跃 腊尽春回风传喜讯 瑞雪纷飞村村兆瑞 柏叶为铭椒花献颂
鸟爱天天高任鸟飞 人欢马叫雪兆丰年 春风浩荡处处迎春 龙缠肇岁凤纪书元
爆竹声声辞旧岁,烟花纷纷迎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