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埋伏》影评

急用 !!谢谢拉 最好英文+中文 200字就够了
2024-12-03 18:57:10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十面埋伏》英文影评
  Zhang Yimou is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best directors of our time.Zhang Yimou did an excellent job as the cinematographer on the movie "Huang Tudi"(Yellow Earth),and his debut as a director on the movie "Hong Gaoliang"(Red Sorghum) won him many awards and established him as a leading member of the so-called Fifth Generation Movement of Chinese Movie-makers”.

  无论是一个影评人还是一个喜爱电影的普通观众
  我想都是喜欢有意义和有价值的评论的,
  对于网上若干网友的批评我想大家已经看得够多了
  甚至我都认为它是一个十足的滥片

  所以我认为有必要给一部分坚持眼见为实的朋友们,转贴下面几篇文章。
  说的很中肯,也有一定的价值。也希望各位听了满脑子批评的网友们能够冷静下来重新审视,我到现在都没有看到,所以不发表个人意见,

  1。解读《十面埋伏》 焦雄屏:非建设性谩骂无意义

  在《十面埋伏》于全国范围内逐渐引起反响时,台湾电影人焦雄屏女士悄然到京,我们有幸就此部电影与一名资深电影人进行了一次对话,从另一个渠道对张艺谋与他的《十面埋伏》进行解读。

  这本是场很有力量的对话,因为对话双方,原本应该是张艺谋与焦雄屏。一个国内目前最有影响力的导演,一个台湾最有影响力的影评人、制片人。他们的学术背景、从业经验、国际能见度,皆比普通从业者更宽泛,他们在自己的领域中做到了其他人没能做到的事情,两人的对话将在对峙统一中完成,这也将是一场视点相对高的、不可能避开正在上映的《十面埋伏》争论的对话。这些足以让读者和我们共同兴奋。可是,当天夜里,所有人失去了与张艺谋的联络,包括张伟平,我和焦雄屏女士等待着,消息传来,张艺谋一直在奥申委开会,会开至深夜仍未结束。第二日清早即将离开北京的焦雄屏,最终回到酒店,我们不得不放弃原本意义重大的两岸电影人的深入恳谈,这场对话从而变成了我对焦雄屏的采访。
  记者:看过《十面埋伏》您对它的感觉如何?

  焦雄屏:张艺谋尝试一个新类型电影并不容易。很多想法和努力,是我们能够看得到的,在他擅长的部分,他做得很好,他超越了大部分的导演。但是,另一部分,在类型电影中,有一定的规则和手段,这是必须遵循的。首先,我必须要说,张艺谋真的是个非常上进的导演,他用所有的元素创造票房奇迹,就商业上讲,这对中国电影是有帮助的,对于转型中的华语电影的影响是不能被忽视的,从《英雄》到《十面埋伏》,他让国际电影界了解到中国具有多么大的一个潜在市场,中国本土电影也具有着惊人的本土市场。无论怎么样,在电影史上,这两部电影将会有属于它的地位。不过,作为一部类型电影,《十面埋伏》又有着与类型电影的距离,他在某些地方有值得讨论的地方,这也是我特别想跟他聊的有关类型电影的方面。

  记者:你说“有他值得讨论的地方”是指什么呢?

  焦雄屏:类型片是一个演化型过程。绝对是市场的需求。我举个例子你就知道,香港电影的小马哥,在当时,香港社会形态不稳定正义不明的情况下,这样一个电影角色的出现就被当成了正义英雄,超出了许多电影人的想象,这个类型电影有他的一定的环境,有市民对某些东西的期待,他们把希望赋予在电影身上,觉得有这样一个英雄就在自己的身边。我觉得这是环境与制作产品的重心相互影响的结果,电影中将投射出市场需求,这需要一个量产,在产品制作中移植符号或者套用符号都没有关系,但是,导演要有一个直觉性的,对电影绝对有用的东西,每个影片出来的确是个沟通的过程,有个与观众沟通的基础,不能大家各自一套,永远没有共识,永远在平行线上运动。

  记者:现在对于《十面埋伏》有许多各种不同的说法,绝大多数是批评,对这些你怎么看呢?

  焦雄屏:我不希望看到网络上的那些谩骂,你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但最好是有建设性的意见。非建设性的谩骂对于中国电影没有任何帮助,什么是电影,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一部电影不可能人人都喜欢,你可以不喜欢,但是不需要把它全部否定掉。华语电影需要非常小心这种现象的发生。台湾的国产电影就是最好的一个例子,我非常希望有关人士注意这个问题。

  焦雄屏

  1953年生,山西人,台湾政大新闻系毕业,美国德州奥斯汀分校广播电视电影硕士,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电影博士。以影评人身份致力于“提升台湾电影文化”,以她为首的大量评论曾促使了台湾“新电影”运动的兴起,被人称为中国台湾电影“教母”。目前,担任着制片人、影展评审、教授等工作,并成立吉光电影公司,是《爱你爱我》、《望乡》、《十七岁的单车》、《蓝色大门》等多部影片的制片。

  2 资深评论:《十面埋伏》成全章子怡浪费刘德华

  《十面埋伏》到底怎样,记者在《十面埋伏》首映第一日,有幸请到两位资深的电影研究者一起观看了这部影片,并在观映后采访了他们:周承人,参经是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创办人之一,现在是中国电影美术学会副会长;李以庄,周承人的老伴,中山大学中文系的退休教授,中国高校电影协会的创办人之一。两位老人呕心沥血20多年写就的香港首部电影史《香港电影史》即将由香港三联出版社出版。

  目前对《十面埋伏》的各种评论铺天盖地,但客观的说:多数评论都有意气用事之嫌,要么偏颇无力,要么浮夸表面。两位老人在看过影片后,对这部影片细致的作出了自己中肯的评价,他们认为:《十面埋伏》并不是一部失败之作,但是也不能说有太大创新。记者将他们的观点整理如下:

  两大创新:牡丹坊之舞和竹林大战

  《十面埋伏》在动作场面上胜过了《英雄》。。程小东在《十面埋伏》中的发挥比《英雄》要好。

  《十面埋伏》中动作场面主要体现在两场戏中,一场是“牡丹坊之舞”,这是全剧的精华所在,刘德华撒豆指路,章子怡飞袖击鼓,是张艺谋的一个创意,这一场戏给人视觉上的惊艳和震撼,的确达到了张艺谋自己的追求目的———“即使影片被人批评得体无完肤我也不会在乎,只要我的影片能够为观众留下过目不忘的灿烂3分钟!”

  《十面埋伏》另一场堪称经典的动作场面是竹林之战,竹林之战在胡金铨的《侠女》和李安的《卧虎藏龙》中都非常经典,前者有杀气,后者有诗意,李安《卧虎藏龙》的竹林戏周润发如雕塑般的形象以及章子怡的足尖微颤完全显示出了两人不同的性格和身份,没有一丝杀气,只有诗意充盈。《十面埋伏》的竹林之战杀气凌厉,竹雨如箭,造成了困境重重之感,在这一点上,完全区别于胡金铨和李安,因而《十面埋伏》的竹林戏也得以脱颖而出,成为武侠片中竹林戏的又一个经典。

  演员表现:章子怡有可塑性

  可以看出来张艺谋把全部精力几乎都用来力捧章子怡,章子怡这次的表现也不错,证明她是个好演员。她演的盲女感觉到位,在感情戏上的表现,可以看得出是用了真感情的,不是K滴眼药水,至少比当年的巩俐会演戏。我记得当年巩俐在《霸王别姬》中,张丰毅被拉去批斗,巩俐揭发张丰毅的一场戏,导演给了巩俐一个特写镜头,这对表现巩俐复杂感情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当镜头推进的时候,巩俐的眼神是空洞的。

  而另一明星刘德华在《十面埋伏》中却被张艺谋给浪费了。金城武是事实上的第一号,主场戏都是他,而卧底的刘德华并没有表现出他的两面角色的复杂性。他与章子怡以及大姐之间的见面,也没有表现出他们的历史背景(在表演上的)。他和章子怡的三年恋爱史以及卧底身份都是说出来的,并不是在动作中展现出来的,他也就无戏可做了。

  刘德华成为了一个符号,张艺谋浪费了一个好演员。

  三大遗憾

  没有超越的偷师:张艺谋说:“武侠片是个筐,啥都可以往里装”,其实《十面埋伏》里装了《卧虎藏龙》里的人性和《无间道》中的卧底。张艺谋从《卧》中偷了很多桥段,虽然有自己的变化,但其实金城武+章子怡就是《卧虎藏龙》中张震+章子怡的翻版,是尊崇自我的,无忌的。而刘德华+章子怡,跟《卧》中的周润发+杨紫琼有某种相似,都是尊崇规矩的,克制的。而对于《无间道》的卧底,张艺谋简直就是照搬了过来,但是又没有像《无间道》那样在卧底身份的目的和感情上交代得那么充分明白。

  体裁上的失败:《十面埋伏》给人虎头蛇尾的感觉,一开头牡丹坊就让观众兴奋起来,很简洁,节奏也很紧凑,但是后劲不济,最后的高潮没有上去,结尾没有扬起来,这是最大的缺点。不过这跟张艺谋对影片的体裁把握不准有关系,《十面埋伏》到底是正剧还是悲剧?张艺谋没有这个全局的意识,像影片最后的雪地大战,本来是很苍凉很凄美的,但是正当观众都要掉眼泪的时候,却开始哄堂大笑。如果导演按悲剧体裁处理,让金城武和章子怡这两个追求生命自由,用3天时间就爱得死去活来的恋人一起死去,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观众看,这会是很凄美很悲壮的,但是张艺谋没有自觉地对体裁的把握,让章子怡生生活过来好几次,其实暴露了张艺谋不知如何让雪中大战结束的尴尬,搞得最后的结尾又拖沓又窝囊。

  穿帮的激情戏:跟李安在处理《卧虎藏龙》激情戏时候相比,张艺谋在关键时刻舍不得。例如最后一场激情戏,章子怡和金城武两个人在草地上翻滚的激情场面,摄像机一开始是平视的,但是后来突然用了俯视的拍法,这一鸟瞰,观众席上是一片笑声,章子怡和金城武都是只裸露了上半身,下半身都穿得很齐整,这样的激情戏就瞬间穿帮了。

  发行霸道

  对于《十面埋伏》霸道的发行,我们很有意见,曾经还想过抵制不看,《十面埋伏》这部电影虽然并不能说是失败,但是我们不喜欢他们做买卖的方式,文革的时候10亿人看八个样板戏,但是这一次是13亿人在两周内同看一部电影。在《十面埋伏》的发行后面,明显有一只有形的手在操纵,对于其他影片是不公平的,国产电影花了半个世纪才从喉舌变成了商品,这一次,却打着保护国产大片的旗号,行的是欺行霸市的行为,我猜度,这样作的意思,是要创造一个让全国人民都惊讶的票房,但是这似乎有生造“政绩”之嫌,有违市场竞争的公平原则

回答2:

《十面埋伏》 “老谋”深算
来源:影行天下 作者:吴易梦 2004-07-14 13:45:10

老谋子丰收了《英雄》,又趁热打铁,推出《十面埋伏》。《埋伏》还没有面世,先到国外嘎纳电影节上露出冰山一角,以此把国人的胃口吊起来。于是乎,网上开始传播,《埋伏》仅卖到南美发行权就达一个亿!
高明!老谋子一出手,第二个春天又是丰收在望!这就是老谋子大手笔的魅力。《埋伏》究竟埋藏了什么?是《英雄》的翻版吗?仅仅又是形式上的华丽,而不见其内在的光芒吗?笔者看《英雄》,其败笔恰恰是老谋子自鸣得意的地方:两个身穿红衣的女人,在漫天纷飞的黄叶中打斗。这般人造的华丽,失去了生活的真实。艳而飘浮,两个江湖女,从衣着上像是刚从宫廷里出来的舞女,我们看不见什么侠气,却闻见了一股脂粉的气息。

没有生活的真实,仅有艺术的想象是不够的。如果我们只靠特技的画面做电影,这电影只能是做出来的。《英雄》里还有一个不能原谅的硬伤:一个红衣女,挥舞衣袖,能抵挡住千万支射来的飞箭。这简直就是玩小孩过家家游戏。说实话,当时我看到这里,我觉得老谋子犯了个不可原谅的低级错误,这错误已经错到十分可笑的地步。拿着这样的缺憾,去争奥斯卡,我想,再不了解中国国情的老外,也不至于被这样的儿戏般的游戏蒙混过去吧!

当然,《英雄》有经典的画面:那如镜子般平静的水面,利剑划破水面,剑锋劈开水珠,这样营造的武打场面才是真正的艺术真实,看了让人叫绝!我感到奇怪:老谋子一边在打造高级艺术场景,一边又在犯小孩子样天真的错误是何故?这是不是一遇见美人出现的画面,老谋子便习惯用唯美的手段,来刻意表现浮在生活表象的美。而这种美的闪现,恰恰是简单幼稚、缺乏艺术底蕴的。

《英雄》商业运作十分成功,经济上的收获,创造了中国电影历史上的神话!但这只是商业上运行的手段,没有达到彻底征服人们心灵的目的。影片几乎没有多少能长久留住人心灵视线的地方。所以,《英雄》仅仅是采用先期策划宣传创造了《英雄》的票房,我们看见的只是裹在英雄门身上华丽的外衣和大场面的背景。老谋子是造意境画面的高手,但往往是这些意境的画面,遮盖了生活底蕴能活跃灵魂的故事内容。画面的震撼,只能震撼人们的视线。如果能加上灵魂的震撼,老谋子的电影就非常有看头了。

但愿《埋伏》不要步《英雄》的后尘。不过,从目前报道,我们已经闻到某种炒作的味道。《埋伏》已经开始比《英雄》还要强烈的商业运作。而且先把运作炒到国外,以达到墙外开花墙内香的用意。“老谋”深算,老谋子背后有策划的高人。他知道老谋子的影响力。即使《埋伏》是《英雄》的翻版,我想,许多人也想去看个稀奇,要去比较《埋伏》和《英雄》,看一看哪个更精彩!抓住人们好奇的心理始终是老谋子布下的圈套和悬念,人们的这种心理被抓住了,导演也就抓住了大市场的脉搏。

说到底,我倒不是钦佩老谋子的电影艺术,老谋子的一系列电影过程还是处在发展阶段,他的惟一长处是善于用色彩和某种近似于油画的镜头画面构思自己叫绝的情节。这样的效果,国外大片营造的意境已经很多。但在色彩和情节的处理上,老谋子运用还稍显生硬。如前面所提到的《英雄》中两个红衣女在漫天黄叶中打斗,就不如《泰坦尼克号》两个恋人在船头沐浴霞光、展翅欲飞来的自然、动情!假如老谋子把此情节设计在一轮硕大圆月,刚从胡杨林升起的夜晚作背景,两个青衣或一身白衣的侠女在这样的背景下格斗,倒显得更幽静、神秘!情节和色彩更能与侠气相吻合。

试想,老谋子如果今后跳不出这种偏爱主观色彩的意境模式,他在电影艺术上就很难达到前无古人的高度。因而,我真正佩服老谋子的是他的勇气,他开创了中国大片之先河。其轰轰烈烈的商业效应,是其他导演望尘莫及的事。能开创中国大片之先河,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气度!不然,我们的市场动不动就被国外所谓的大片给掠夺去,岂不可惜乎!国外大片的硬伤也不少,英雄总是打不死,爆炸大场面,汽车惊险追逐等等,一些惯用的手法,也令人生厌。老谋子搞大片只是初期,需要一段演练实践过程。我相信,这仅仅是开端,凭老谋子的能力和后劲,他还会进一步完善下去。我们总有一天会观看到老谋子艺术与内容统一的商业大片。到那时候,埋伏下的种子才会真正开花、结果。

自己截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