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动漫是很丰富的哦~漫画,动画片以及游戏都是动漫的内容的~
另外,在百度里搜了下~有个叫“haoliushi”是这样回答的~其实你应该先搜下嘛~(笑)这里帮你复制过来了~
它是一个新名词,
浙江工商大学日本所网站“日语聊天室,曾经就此问题展开越洋讨论。由于中日双方使用日语沟通,遇到的第一个障碍便是“动漫”的日语译法。 动漫”爱好者都知道,“动漫”作为一种流行文化,发源于日本。但我相信大多数人不会知道,其实在日本至今还没有“动漫”的概念。我参加了那次“日语聊天室”的讨论,有些人使用“漫画”,有些人使用“アニメ”,有些人使用“アニメーション还有人使用“コミック(comic)”或者“动画”甚至“卡通”,连所用词汇都不同,讨论不可能达成共识。
看来“动漫”是中国独创的词汇,一般人把它等同于“アニメ”或者“アニメーション”,台湾出身而入日本国籍的“原先生”在讨论会上一语道破:“日本人不说‘我喜欢アニメ’,只说‘我喜欢漫画’。”原先生从小生活在日本,他的发言是有根据的。
アニメ(アニメーション的略语,一般专指日本的アニメーション)起源20世纪初的美国和法国,是将静止的单幅图片链接成具有动感的连续画面的一种电影技术,随着迪斯尼乐园的成功推广而风靡全球。日本早期的アニメ追随欧美,用作宣传广告或采用历史题材,尚缺乏“漫画”的要素,所以称作“动画”,与中文“动画片”意思相同。所以中文的“动漫”与日语的“アニメ”不完全对应。
“动漫”与“动画片”的最大区别在于一个“漫”字,因此在讨论中不少人使用“漫画”或“コミック”。“コミック”来自英文的comic,意思是“戏剧性”,经常与opera结合,特指西方式“戏剧”。在日本,“コミック”具有特定含义,某种意义上是江户时代流行的“戯画”的现代版,专指刊载连续漫画的杂志。一位常年在日本大学任教的中国教授在讨论中指出:“走进日本的常规书店,コミック专柜占去很大面积,影响中没见到过漫画专柜。”也就是说,“漫画”的概念要比“コミック”大,包括杂志、单行本、单幅画、卡通片等。
“漫画”在日本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不仅面向儿童、青少年,大学生几乎人人迷恋各种档次的漫画,甚至连公司的白领也常常在上下班的电车上沉湎于漫画杂志。日本漫画——尤其是连续漫画的画面,突破传统“动画”的格局与技法,几副画面重叠在一个框架内,画面内插入对话,平面构图中隐含动感和音响要素,具有立体视觉效果,离アニメ仅一步之遥。现在我们所说的日本“动漫”,绝大部分是杂志漫画的音像化制品。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动漫”最接近的日语应该是“漫画”。
我在日本期间,到各地出差或旅游,时常光顾“漫画吃茶”,那里有各种漫画可供阅读,也可欣赏アニメ的DVD作品;我的目的主要是上网(日本很少有网吧)。这也说明“漫画”包含コミック、アニメ。
不过,中国的“动漫”不是日本漫画的翻版,作为一种大众文化载体,其含义更加广泛。不仅包括静态的漫画杂志、书籍、卡片,还包括动态的漫画音像制品,甚至还包括漫画的周边产品和cosplay(模仿秀)之类。
从欧美的animation、comic,到日本的“アニメ”、“漫画”、“コミック”,再到中国的“动漫”,这种风靡世界的大众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不断丰富内涵,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增长点,何去何从,拭目以待。
还有象这个哥哥所说的:
“ 动漫是一种心情,它是我们无奈的生活在这个充满压力的社会里的解压密码.毕竟你就生在这个地方,学习,就业天天在你眼前晃来晃去,想避开不太可能.换到动漫心情时就不一样了,这里没有世俗的喧嚣,没有师长们挑剔的眼光,没有妈妈的唠叨,也没有陌生人的忽视……总之没有在现实社会中会给你带来压力的因素.进入这里之前,你只需要作一项准备:放松,放松你的神经,暂时把不快的事情放开,去体验与自己完全不同的经历就行了.其实在动漫里也有现实中的成分,有活生生的人,也有大千世界中的飞禽走兽,发生的故事有很多在真正的世界里也出现过,之所以还去看,就是因为看到同样的事情,感觉不一样,借一句名人的话说,就是“源于现实,有高于现实”.明知道那里面的都只是人为设计出来的情节,可看过的人又有谁能说出,完全没有被那错综复杂的情节吸引过,没有被其中某人或谋事打动过?
这是一种潮流??对这是一种潮流!!
全文完~~~~~
我也是个喜欢动漫的孩子~呵呵~它也可以说是我们这些人的另外一些精神上的享受或是支撑吧~
~~~*^_^*~~
关于动漫的历史和相关术语- -
词源:"漫画"从意思上讲也许可以叫做"卡通/cartoon"或是"讽刺漫画/caricature",但这些并非其本义。
这个词是1814年由著名的北斎かつしか最先提出,他用来描述三卷绘画作品,作品的内容来自神话、历史和日常生活。这个词来形容那种自由随意夸张的风格。在汉语和朝鲜语中也用这两个字。这个词首先用于卷图,"漫画"并不是西方所谓的"卡通/comic"或"卡通书/comic books"。也不是所谓的"连环画/sequential art"或"画书/graphic novel"〔其实大多数人并不关心这种词语用法是否妥当。象graphic novel这词也是美国一个出漫画系列的出版物名字,高桥的人鱼系列就登在此〕。
漫画历史可追溯到十二世纪的"鸟獣戯画",这是真言宗庙堂里经常见到的绘画形式。用淡淡的着色来描绘拟人(神)化的鸟兽。现代的漫画包含了很多日本传统绘画如"禅画"(禅宗派的传道启示图)、"大津絵"(流行的幽默画,大津是地名)、"狂画"(描绘希奇古怪事情的版画)和"春画"(描绘色情内容)。十九世纪又出现了"鲶絵"(描绘社会动荡和自然变故的)。1862年,出现了欧洲式的讽刺漫画。1877年出版了《团团珍闻》,里面使用了许多气泡式的对话框和欧洲技法。第一个四格漫画是1902年出版的铅字对话的漫画。二十年代以后,很多日本漫画家受到了美国风格的影响,并也进入的大众领域。
漫画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并未有如今的流行度,是手冢治虫在五十年代早期开始为漫画杂志作画。手冢尝试了包括日本传统技法在内的各种技术。他特别喜欢电影,所以在他的漫画中改编成电影的都有很高的质量。手冢对动画性很感兴趣,他曾在六十年代末在迪斯尼学习(1994年迪斯尼的动画《狮子王》被认为抄自手冢六十年代的《森林大帝》)。手冢没有照抄迪斯尼的风格,他努力去理解角色绘画和故事情节的关系。最后终于引导出了一种清晰的日本式绘画风格,并循此道路促进了漫画产业发发展。六、七十年代很多著名的漫画家都曾经是他的助手。
海外方面,日本漫画几乎遍及整个亚洲。在台湾,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私印的漫画,这些都非常便宜,随处可寻,也与原著很相似。他们朴素的翻译和几乎没有阻碍的审查制度令这些漫画忠实地保留了原有的风味。1992年台湾的反盗版行动(亚洲其他地区亦是如此)促进了这些盗版商去购买翻译权而使他们合法化。今天,漫画在台湾急速发展,出现了很多专营的书店和图书馆。少女漫画、同人志和日本主流画家(如CLAMP)也跟着发展(据说青年漫画不太流行是因为强制兵役的缘故)。台湾的本土漫画也孕育了很多漫画家,有些也被翻译成了日文。一些台湾漫画家还专职于日本的漫画杂志。
香港的漫画杂志《Family Comics》年年都有漫画新闻、评论和主题的翻译,但在1993年停刊了——因为版权问题。今天,身价和质量要求日益上升的漫画翻译市场,已成为越来越大的、合法的商业行为。那些在亚洲广为人知的《龙珠》或是《灌蓝高手》之类的少年漫画在香港更是流行。
在韩国,日本漫画和杂志也越来越普遍。韩国盗版漫画最近也消失了,变为向日本漫画交翻译版税。韩国市场大概分成两类:少年漫画杂志和更多的少女漫画杂志。战争题材的也很受欢迎。
在泰国、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很多六十年代的漫画被翻译成了本地语言。原版日文和中文翻译版能在所有马来西亚的大城市中找到。一些儿童漫画(比如《机器猫》)已经翻译成了马来语。但是,在马来西亚一般不能保留漫画中的"性和暴力"。新加坡亦是如此,为了符合当地法律规定,进口的很多日本杂志被删减了。
漫画在西方国家的发展比较缓慢。大多数情况,西方读者是通过动画认识漫画的,在主流渠道,动画更容易得到。现在,漫画在西班牙、意大利和法国非常流行,大部分的题材都能卖得很好。在美国,近十年来,翻译的漫画进入了卡通商店,带来一些理解上和文化氛围上的小小冲撞。书一般都是三十页左右,日本称之为"翻訳コミックス"或"英语版",而不叫"漫画"。卡通师如Adam Warren和Ben Dunn也使用动画作为他们的主要灵感来源。一些美国爱好者也画一些动画同人志并出售,少数容易理解的漫画作品已经被美国卡通的"主流"所接受.
OVA :
ova=original video animation=原创动画录带。
能够作为ova的作品在首次推出时必定是未曾在电视或戏院上映过,才能称作为OVA。当那些在电视或戏院上映过的作品再推出的录映带VCD等等就不能称作OVA了。而OVA中的"V"亦泛指所有映带VCD/DVD媒体,并不是单单当作录映带,OVA在日本动画历史里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各种动画信息志让经常看见她的踪影。
OP =OPENING 即片头曲
ED =ENDING 即片尾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