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儒家崇尚《周礼》,认为人人安份守已,互相关怀,达至一个大同世界,就是「仁」。「仁」是儒家的核心内容。其主要内容如下:
伦理观∶「仁」是是伦理道德的总纲。「仁」就是「爱人」,君主要体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若要实践仁德,需要「忠」和「恕」。「忠」是尽自己的本份;「恕」是推己及人。提倡以「礼」、「乐」,约束人的行为,陶冶人的性情。
政治观∶主张以礼义治国,回复西周时期的德治。而社会各阶层人士应尽本份,以达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阶局面,这就是正名思想。
教育观∶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教不应分贵贱贤愚。他认为「因材施教」是理想的教学方法。他又提倡「温故知新」及「举一反三」等学习方法。
宇宙观∶对鬼神之说抱著「存而不论」的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但却十分重视祭祀祖先。
其后孟子以「性善说」论述「仁」,「人之异於禽兽者,几希。」他认为人性本善,具备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善端,加以发扬,便可成为仁、义、礼、智的德行。
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与禽兽无异,「饥而欲饱,寒而欲暖」,若顺从人的本性而行,必会引起纷争。他主张通过教育改变人的本性,为善去恶。荀子强调通过「礼治」维持社会秩序,使社会各阶层人士安守本份,社会便能安定。
儒家学说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被历代统治者及学术界所尊崇,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及道德的主流。
代表人物:
孔子 孟子 荀子
2.道家
「道」是老庄学说的思想中心,是一切事物的根源。「道」亦是循环不息。道家强调凡事均无须强求,应顺应自然,达至「道」的最高境界。道家精神在於精神上的超脱,不界限於形驱,只求逍遥及心灵上的开放。以下是道家的观念∶
宇宙观∶「道」是无形及不可见的,是超时空的绝对精神,是宇宙最高本体及一切事物的根源。
政治观∶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不断,民生困苦,人们必须放弃逞才、逞智、逞强、逞力、回归朴素、无知的境界,以「无为」治理天下,天下才能和平安定。最终希望回复「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
人生观∶万物都有对立面,物极必反。因此,人们必须「知足寡欲」、「柔弱不争」、「顺应自然」,抛弃一切礼教的枷锁,才能避免灾祸。
代表人物:
老子 庄子
二。《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记录。它较为系统地阐明了孟子行仁政而王天下的政治主张,充分表现出孟子文章的曲折尽情、气盛言和的特色,洋溢着一种波澜壮阔的气势美。而这沉雄豪宕的气势,又得力于文章论证过程中富于的逻辑力量。
孟子早知道齐宣王素有图霸之大欲,而无行王政之志向。因此,当齐宣王一提出“德何如则可以王矣?”的发问,就直截了当地摆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的中心观点,然后从“王道可为”和“王道何为”两个方面展开了一系列的逻辑推理,充分显示了作者高超、严密的论证技巧。
首先,作者从“王道可为”入手,用以羊易牛的故事,推演出齐宣王有“不忍”之心。虽然齐宣王的所谓“不忍”,仅仅限于禽兽,仅仅限于“见其生,不忍见其死”,孟子还是先予以了肯定,借此说明齐宣王有行仁政的条件。紧接着孟子引譬取喻,以“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引出“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委婉而直率地指出了齐宣王“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的错误。从而推出了第一个分论点:“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既而,再次引譬取喻,论说“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区别。“挟太山以超北海”谓之“不能”;而不愿“为长者折枝”是“不为”。进而又引征经典:“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分析“推恩”的意义:“足以保四海”。同时,指出“不推恩”的恶果:“无以保妻子”。这样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层层进逼,渐次张开论证的逻辑之网。
其次,作者又以选言推理,逼出齐宣王的“大欲”:或“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或“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在否定了这些选言肢后,也就理所当然地肯定了后一个选言肢:“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然后,作者又设喻类比,提出了第二个分论点:“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同时进一层指出,齐宣王如一意孤行,“尽心力而为之,必有后灾”,这就彻底打破了齐宣王霸道的幻想。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以一组假言判断:“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 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推出“发政施仁”,天下无敌的光辉前景。假言判断的真实性不决定于判断中所说的事实是否存在,而决定于是否有必然的因果联系。这里的因果联系作者已在前面作了较为充分的论证,所以它就有了很强的说服力,也促使齐宣王心动:“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至此,作者充分抓住有利的战机,再从“王道何为”一方进行论述,提出“制民之产”的仁政主张,并且具体阐述了如何“养民”和“教民”。作者先言其制,后誉其利,王道之美,溢于言表。无论是“养民”,还是“教民”,其最终目的还是在于“保民”。如此又回扣了前文,极巧妙地完成了对全文中心观点的论证。
综上所述,全文内在的逻辑性十分严密:王天下的关键在于保民;保民的条件在于有不忍之心;不忍之心的作用在于推恩;推恩的具体措施在于制民之产;制民之产的目的又在于养民、教民。这样连锁推理,便行成了强大的逻辑阵势,可谓无懈可击。
三。秋水带给我们的启迪却是多重的,如:
①不要拘泥于一己之见而固步自封;
②要保持谦虚的美德,谦受益,满招损;
③人贵有自知之明;
④有比较才有鉴别;
⑤知耻而近乎勇;
⑥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⑦自大是由于无知;
⑧只有不断地超越自己,才会有所发展;
⑨要有广阔的胸襟和远大的志向;
⑩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应该努力学习不断上进;
一 孔子主张德治、仁治
孟子 民本思想 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墨子 主要是兼爱非攻
二 采用生动比喻,使道理具体化。
(1)以「见舆薪」、「举一羽」比喻保民。
喻意是:保民是轻而易举,力所能及的事。
(2)「挟太山以超北海」比喻「不可能」的事。
「为长者折枝」比喻轻易可行的事。在课文中用以比喻行仁政。
3.用正反对比突出事理 (1)以对比手法指出推恩与不推恩的结果---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2)以「恩足以及禽兽」和「功不至于百姓」作对比,以见齐宣王不行仁政,实不合理。
(3)以「挟太山」与「折枝」作对比,说明「不能」与「不为」的分别,从而指出宣王不行仁政,实「不为」而非「不能」。
以一系列的比喻引出对“仁政”的议论,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为
三 《秋水》是《庄子》一书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篇,是道家的经典之一。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
孔子德治主张
同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http://baike.baidu.com/view/2176.html?wtp=tt
孟子思想
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 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墨子思想
①兼爱非攻
②天志明鬼
③尚同尚贤
④节用节葬
http://baike.baidu.com/view/17088.html?wtp=tt
窃以为说孔子反对“礼不下庶人”是偷换概念。孔子所认为庶人的礼就是好好做个庶人,自足点,别想着逾越自己的低位位置。做庶人的最高境界不是成为一个贵族,而是做一个让贵族满意的庶人,如果做不到,贵族踩你两脚,也是你自己的不对。当然,理论上来说,随便踩人的贵族也不是好东西。孔子的想法就是大家一个萝卜一个坑的,乖乖的,世界就清爽了。孔子所谓的乖就是“时中”,就是不偏不易的中庸。《中庸》里面说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拿欲望来说,人的一切先天的欲望(食欲、性欲等)都是中,适时适度的满足欲望就是和。有欲望,懂得合理追求、表达,就有了世间万物的存在发展。那么怎样衡量欲望表达的度呢,那个就是礼了。按照礼来要求大家,就是序了。礼是哪里来的呢?仰观俯察,执其两端,取其中用于民。(这个是《易》里面的话,我认为它是属于儒家的思想)
孟子整天念叨着要仁义,然后拐着弯去骂那些他认为不仁义的王。虽然我认为孟子相对孔子是个退步,但这不是哲人的退步,而是时代的退步。孔子是不对学生讲什么道理的,只是表现出一种姿态。孟子就喜欢给人下套,让人钻。不厚道。老子讲“多言数穷”“言隐于荣华,道隐于小成”。孟子的思想基本是和孔子学的。实在要说有一个,就是仁义吧。
儒家有一个让步原则,比如孟子说小叔子如果碰嫂子是不好,但是如果嫂子掉到水里不救,那就是禽兽。所以用手拉嫂子不怎么样,但比禽兽好,所以还是要救。儒家共同的核心是以父子之序,家庭为单位展开的三纲五常。
秋水的核心在于:怎样在不可能求得自由的人生境遇中求得心灵的自由。人生是不自由的,我们的追求加重了这种不自由。因为我们对自由的追求是缘木求鱼。如果放弃这种缘木求鱼的追求,你就自由了。
孔子德治主张
同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孟子思想
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 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