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025-02-26 01:18:55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张若虚因写诗的数量特别少,因此在唐宋时期并不著名,各家诗评很少关注此《春江花月夜》一诗,自然也无人承认它是旷世杰作了。自明代以后的唐诗开始收录这首诗,明代钟惺在《唐诗归》中评价道:“浅浅说去,节节相生,使人伤感,未免有情,自不能读,读不能厌,将春江花月夜五字,炼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真化工手。”清代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一》中说此诗“句句翻新,千条一缕,以动古今人心脾,灵愚共感,其自然独绝处,则在顺手积去,宛然成章。”王凯运《论唐诗诸家源流-----陈完夫问》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可多得的艺术篇横绝,竞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陆时雍《唐诗镜》:“微情渺思,多以悬感见奇。”王尧衢《古唐诗合解》:“情文相生,各各呈艳,光怪陆离,不可端倪,真奇制也!”现代诗人、学者闻一多在《唐诗杂论》中认为该诗一脱宫廷空洞艳体之诗风,“清除了盛唐的路”;为雄奇壮美的一代盛唐诗风的到来,起到了重要的传承作用,并在传承中有所创新。因而“张若虚的功绩是无从估计的。”他在《宫体诗的自赎》一文这样评价《春江花月夜》的:“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我认为《春江花月夜》一诗可以肯定的是属于宫体诗,但南北朝以来的宫体诗多以抒写闺阁情怀、以女人为咏物、写实、消遣娱乐为特点,那些诗一般格调不高,而唯独此诗吸收了宫体诗的优点,抛弃其缺陷,抒发了建功立业、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志向,这种宏豁之气已成为盛唐之音的前奏曲,其调高远,名垂千古。该诗之所以成为人们传诵不衰的名篇,被誉为“孤篇盖全唐”,除上述诸多评论家高度赞誉外,还跟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夕阳箫鼓》的演奏和传唱有很大的关系,根据网上一些资料介绍:《夕阳箫鼓》是一首琵琶文曲,又名《夕阳箫歌》,最初有人认为《夕阳箫鼓》的立意,来自于白居易的《琵琶行》,事实上《夕阳箫鼓》的意境与《琵琶行》有很大的差异。史上更多人认为《夕阳箫鼓》的音乐内容和其展示的意境,来自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诗。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出现了改编《夕阳箫鼓》为管弦乐曲,更直接取名为《春江花月夜》。因为把它作为名曲演奏要比阅读鉴赏的速度快得多,范围宽广得多。

回答2: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与永恒江月的相遇,意味着初唐的先觉诗人们的诗学触角开始伸向天地宇宙,做着迎接“醉态盛唐”的准备,而且就其宇宙精神而言,无疑足以站在时代的峰巅,遥遥地回眸天人关系的文化原点,迢迢地引领灵魂的经典走向不朽。这正是它“以孤篇压全唐”“竟为大家”的魅力之所在,无疑也是它的文学史价值之所在。作为描述中国文学发生、发展和演变的文学史,不可不对作家及其作品中所会通的宇宙意识和由宇宙意识升华、凝练的宇宙精神进行点睛勾勒和重笔书写。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以孤篇压全唐”之誉,并被王闿运称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令人刮目相看。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价值何在?这是学术界一个关注的亮点。对它的评价涉及到文学史的重大问题,现、当代的大师们的观点无疑在人们的心头引起了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