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镇割据、国家分裂,民不聊生
五代十国的政治制度大体沿用唐朝制度,但是各朝变化很多,官职时常废置不常,其制度比较混乱。朝廷设有主管行政的三省六部、主管财政的三司与主管军事的枢密院。由于五代十国战乱不断,枢密院的权力往往比三省来得大,所以时常以宰相兼领枢密使。五代十国以“使”名官者很多,据《五代会要》记载有崇政院使、宣徽院使、飞龙使、翰林使、五坊使等等三十种之多。十国诸国中虽然有臣服于五代各朝,在制度上仍然是独立的国家,政治架构等同五代。由于五代十国大多是从节度使起家,对支持他们的幕僚往往担任新朝廷的职位,而前朝遗老则给予三师、三公或台省官等虚职。而将士有功时,为了拢络他们,也以官爵名号为赏赐。这些状况成为后来宋朝冗官烦多的源头。
五代十国时期以“使”名官者很多。其中五代的变化很多,官职废置不常,主要设有主管行政的三省六部、主管财政的三司与主管军事的枢密院,这个制度后由宋朝继承。十国虽然臣服于五代,但是其政治架构大致上与五代等同。 唐初,财务主要由户部下辖的户部、度支、金部、仓部四司分管。中唐以后,户部、度支、盐铁三司分管租税、财务收支和盐铁专卖、物资转运事务,常由非户部的官员分别以判、知或使的名义分管。
唐昭宗在位时,以宰相崔胤兼领三司使,才开始出现三司使的官名。后唐曾设置租庸使,管辖三司,又曾命大臣一人判三司事,最后正式设置三司使和副使的专职,掌管中央财务。地方财政也听从三司指挥。以后历朝相承不废,北宋前期三司理财的体制也是沿袭五代的。 五代十国时的刑法,基本行用唐代的律令格式和编敕,但因历朝又都有新颁的敕条,汇编附益,使得格敕前后重复矛盾。显德四年(公元957),世宗令大臣们进行整理,唐代律令条文难解的,加上注释格敕繁杂的,加以删除,汇编为《大周刑统》二十一卷。北宋初年所编的《宋刑统》即就此书略加增删而成。
节度使权利过大,皇权架空,藩镇割据、国家分裂,民不聊生
唐朝所实行的节度使制度,到唐代的中后期弊端突显.由于地方拥有过多的政治,军事,经济权利.使得四方节度使拥兵自重.在经济上他们脱离中央,盘剥百姓,民怨沸腾.在政治上,他们挟天子以令诸侯,唐帝国出现了尾大不掉的糟糕局面.最后唐帝国就是被曾经担任宜武(治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节度使的朱温所推翻. 唐朝灭亡之后,各地节度使纷纷独立,于是在中国的版图上出现了许多政权,其中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就是所谓的”五代”.后周的世宗柴荣,是一位年轻有为的皇帝,他立志要统一中国,在他的治理下后周政权成为了五代十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并开始了统一战争的步伐.但不幸的是柴荣英年早逝,他去世不久,恭帝即位,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于960年称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 赵匡胤称帝后,963年平定荆南和湖南,965年灭后蜀,971年灭南汉,975年,灭南唐,俘虏南唐后主李煜,除北汉之外,十国基本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