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的端午习俗除了划龙舟外,节日饮食有粽子、雄黄酒、五黄宴,节日装饰则有五毒图、菖蒲艾叶、钟馗像、缠臂的彩线,挂丝线粽、穿五毒衣、戴香包等。
而在江南地区,还有独特的驱毒避邪习俗——消赤口白舌;悬钟馗、关帝画像于堂上,像前供瓶,内插菖蒲艾叶,门户左右亦插放根部包有红纸之菖蒲艾叶;用红纸书写下述词句张贴于门外,均系去除邪气之意。
仪征县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
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
江苏省在端午节的习俗除了全国都有的粽子、龙舟、雄黄酒之外,还有一个独特的习俗:寄猴或寄丫头得给寄爷寄娘送礼,寄爷娘会回赠礼物,其中必有五彩丝线编成的细绳,叫做“百索子”,穿上锁片挂于儿童颈项上。
在启东海门地区及长江中下游一带,人们认为儿童初生,生命脆弱而娇贵。鉴于儿童长成大人很不容易,会经历很多磨难。担心仅仅靠生身父母的力量不能保全新生命,于是根据生辰八字,取属相动物的相克相生的道理,寻找一对成人夫妻为“寄爷娘”,谓把儿童生命寄托于另一个父母,用寄爷娘的属相来克服儿童生命中的邪魔,保佑儿童健康成长。
谚语曰“一重爷娘生,二重爷娘压”,甚至有拜三重爷娘的。待儿童长大成人,结婚时要去寄爷娘处履行一个礼节——“赎生”,意味着把寄养的生命取回,自此以后就真正独立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