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世纪初,阿拉伯帝国对拜占廷帝国又发动新的进攻。716年,阿拉伯人开始进攻小亚细亚,并推进到小亚西部的帕加马。皇帝狄奥多西三世(715—717)束手无策,但是小亚军区督军利奥击退了敌人的进攻。于是利奥强迫皇帝退位,自己登上皇帝宝座,称利奥三世(717—741)。从此开始伊苏里亚王朝的统治(717—797)。717—718年,阿拉伯人出动水陆大军再次围攻君士坦丁堡,形势万分紧急。利奥巧妙地利用“希腊火”粉碎了敌人对首都的围攻。利奥三世竭力整顿租税的征收,改善帝国财政状况;加强和完善军区制,在亚洲部分建立7个军区,欧洲部分建立4个军区。立奥为了保障新兴军事贵族的利益,安定军士生活,需要大量土地和财产,分封给各级军事长官,由军士农民领取份地耕种,国家从中征收租税和贡物。但是土地大部分掌握在教会和修道院之手,它们还享有免税和免徭役特权,从而严重影响国家的税收和军队的巩固。于是利奥从726年起宣布反对圣像崇拜,掀起一个全社会破坏圣像运动。730年1月立奥召集御前会议,要求僧俗高级贵族在他制定的反对圣像崇拜的法令上签字,拒绝签字者立即免职。圣像破坏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主张和参加破坏圣像的主要是东方各军区的军事贵族、开明僧侣、保罗派信徒以及其他反教会的下层群众;坚持圣像崇拜的主要是正教高级教士、旧贵族、修士以及欧洲地区的民众。君士坦丁堡工商界人士也站在圣像崇拜者一边。运动开始后,教会和修院的圣像、圣迹和圣物被捣毁,土地和财产被没收,修士被迫还俗,参加生产,承担国家赋税和徭役。在帝国范围内,圣像崇拜和反崇拜的斗争异常激烈。教俗旧贵族以海岛为依托发动反政府的叛乱,遭到利奥三世的镇压。731年教皇格利哥里三世也进行干涉,他宣布开除立奥和全体圣像破坏者的教籍。利奥则剥夺教皇在南意大利的征税权和对伊利里亚的管辖权作为回击。君士坦丁五世时期(741—775),圣像破坏运动达到最高峰。753年皇帝在查尔西顿召开宗教会议,有300多主教和修院院长参加,会上通过了反对圣像崇拜、拥护皇帝宗教政策的决议。两派斗争更加激化。修院被封闭,土地和财产被没收;坚持圣像崇拜的僧侣被囚禁、放逐,有的甚至被处决。圣像破坏运动是促进拜占廷封建化的杠杆。教会和修院的地产多半采用奴隶和农奴耕种。皇帝下令将没收的教产分赠给新兴军事贵族和士兵,或者用以奖励在反对阿拉伯人入侵作战有功的军队官兵,从而培植了一大批新兴的军事贵族和领有份地的军士阶层。这就使拜占廷的封建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伊琳娜女皇在787年召开尼西亚宗教会议,谴责圣像破坏运动,宣布恢复圣像崇拜。运动的第一阶段至此结束。813年利奥五世(813—820)继位,圣像破坏运动重新兴起,进入它的第二阶段。但是这个阶段的深度和广度均未超过前一阶段。843年狄奥多拉重新宣布恢复圣像崇拜。历时117年的圣像破坏运动至此终止。但是皇权高于教权的原则继续存在,教会被没收的土地和财产也无法收回。取得土地的军事贵族成为不同等级的大封建主,军士和村社农民迅速沦为依附农民和农奴。拜占廷封建化的过程前进了一大步。
第一种破坏圣像运动是指尼德兰革命的开端.
它的原因是:第一,西班牙的殖民统治,第二,资本主义经济有一定发展,第三,阶级关系的变化,出现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第四,下层人民所受剥削压迫惨重,第五,天主教会实行宗教迫害。
第二种有关破坏圣像运动的说法
利奥大帝统治时期的破坏圣像运动,可分为两时期。第一时期始于780年利奥三世下召破坏圣像,直到皇后伊雷(Irene)任内停止迫害。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大公会议(787年)主张维护圣像崇拜,支持第一次尼西亚会议的立场,会议中声明:圣像如同十字架及福音书等其他实质的象征,应在教会中被保存、礼敬。第二时期则始于815年利奥五世的圣像破坏运动,一直持续到843年皇后提奥多拉(Theodora)全面恢复圣像崇拜,从此圣像的地位完全受到认可,人称为“正教的胜利”,而东正教会亦以四旬节的第一个主日(又称“正信凯旋主日”)来纪念此事。第一时期圣像的首要拥护者为大马士革的圣约翰(St John of Damascus, 675-749),第二时期则为圣狄铎主教(St Theodore, 759-826)。圣约翰因为住在回教地区,避开了拜占庭帝国的掌控,得以更自由地发展其理想;之后回教也多次意外护蔽了东正教的发展。
东正教的主要特色之一,就在于圣像独特的地位。现今的东正教会内充满了许多圣像,包括分隔教堂内殿和中殿的圣像屏风,上面到处都是圣像,还有教堂内各角落祭坛上的圣像,以及墙上的圣像壁画或镶嵌。一般信徒会跪拜、亲吻这些圣像,并在圣像面前点烛,神父们会在圣像前焚香祭拜,在其他行进队伍中也会高举圣像。这些姿势和举动到底有何意义?圣像又代表什么?为什么圣约翰等人会如此看重圣像?
我们首先针对反对圣像崇拜者所提出的“偶像说”加以澄清,其次介绍圣像作为教义传授的正面价值,最后再补充其教义上的重要性。
(1) 偶像问题:亲吻或跪拜圣像,并不代表崇拜偶像。圣像并非偶像,而是一种象征;所礼敬的对象并非作成圣像的材料,而是所描绘的个人。这在反对圣像的争议前即由修士利安迪(Leontius of Neapolis, 死约650年)澄清:“我们并非尊崇木头,而是被钉十字架的基督…当十字架上的两块木头结合一起时,我会敬拜代表基督牺牲的十架图像,若是两根木头分开,我会把它丢开、烧掉。” 因为圣像仅是一种象征,正教信徒并非加以崇拜,而是予以礼敬;圣约翰就曾针对实体象征的礼敬和对神的敬拜加以详细区分。
(2) 圣像作为信仰教导的一部分:圣像是教会用来教导信仰的工具之一,利安迪就曾说道:“圣像如同展开的书,让我们想到神”。那些缺乏学识或没有时间学习神学的人只要进到教堂,就会从墙上所呈现的学到基督信仰。支持圣像者说,若有外邦人要你让他看看你所信的,把他带到教堂的圣像面前吧。如此,圣像形成神圣传统的一部分。
(3) 圣像在教义上的涵意:这里我们来到反对圣像崇拜者的主要争论–就算并非偶像,即使有其教导价值,圣像是否有其必要?支持圣像者主张,圣像能护卫道成肉身的教义。支持和反对圣像者都同意神永生的特质无法被表现出来–“从来没有人看见神”(约一18),但支持圣像者认为道成肉身能产生具像派的宗教艺术,神因为变为人的样式,所以能被描绘出来。圣约翰就表明,实体形象能表现出有形有体的神:
“以前因为神没有一定的形体,因此完全无法加以描绘。但因为神道成肉身,住在人中间,所以我可以造出神的形象让人看见。我不敬拜物质,但我敬拜物质的创造者–其因为我的缘故来到世上、降卑为形体,使我能得救。我因此不会停止敬拜这位使我得救的形体。”
反对圣像崇拜者就因为未完全考虑到道成肉身的意义,而驳斥这些代表神的形象。他们就像许多的新教教徒,落入了所谓的二元论,认为物质会带来玷污,相信属灵的事必须是非物质的,因此拒绝任何实质上的形体。然而这违反了道成肉身的精神,因着忽略基督的人性和形体,忘了我们肉体就如同灵魂需要被救赎和更新。因此反对圣像崇拜的争论早期就和基督位格的问题紧密相连;这不仅是宗教艺术上的争议,而是关于道成肉身、以及人和整个有形宇宙上的救恩问题。
神因为是有形有体,使物质可被救赎。圣约翰就说:“道成肉身,使肉身成圣”;神使物质成圣,成为“灵的产物”,若肉身成了圣灵的媒介,则木头和水彩亦能。东正教的圣像教义事实上和其相信神物质和精神上的创造物皆可被救赎、得荣耀的信念息息相关。泽诺乌(Nicolas Zernov, 1898-I980)以下谈及关于圣像之于俄国人的内容,就很贴切所有的东正教徒:
[圣像]对于俄国人而言不只是绘画,而是人的灵力透过美和艺术来救赎创造物的动态表现。[圣像]上的色彩和线条不是用来模仿自然;艺术家们主要想表现出人类、动植物、及整个宇宙能从现今的退化状态被拯救过来、恢复到其应有的“形象”。[圣像]是受造物从堕落被救赎的保证…其艺术上的完美不仅反射出神国的荣耀,也是物质回到其原始美与和谐的具体例证,可作为圣灵的媒介。圣像是转化宇宙过程的一部分。
参考资料:http://www.trinitylight.net/gb/theology/church_history.htm#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