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慈真的是被张辽射杀的吗,正史上太史慈结局如何?

2025-04-25 19:19:57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张辽将太史慈射杀时在演义当中。那是在合肥之战之时,太史慈献计里应外合偷袭张辽,即先派内应混入城中,再到晚上于城中制造混乱,打开城门,策应大军。

但内应却被张辽发现并识破,张辽于是将计就计打开城门引太史慈入城。太史慈入城后,顿时间万箭齐发,虽然紧急撤退了,但依旧中了数箭,身受重伤,战后不久便逝世了。

但这只是演义中的说法,其实太史慈的死与张辽是无关的。正史上的太史慈性格为人和演义差距不大,不仅勇武过人,而且相当忠孝,曾为救对母亲有恩赐的北海太守孔融,单骑突围到平原向刘备求援,最终求得了援兵,解救了孔融。

解救孔融后,太史慈前去投奔了与自己同郡的扬州刺史刘繇,在其手下做了一个侦视军情的小兵。当时正值孙策来攻打刘繇,太史慈与一个小兵两个人在侦查军情时恰好遇到了同样勘察敌情的孙策等人,孙策当时虽然带的人也少,但都是黄盖、韩当这种级别的人物,两边差距还是不小的。

但太史慈完全不惧怕孙策,与孙策对战,两人不分上下,孙策抢了太史慈的颈后手戟,而太史慈也拿下了孙策的头盔,两人斗在一起,等两家军队赶到,单挑才被终止。

之后刘繇被孙策打败,太史慈被俘,孙策与太史慈单挑过,深知太史慈的勇猛不在自己之下,于是十分诚恳的请太史慈协助自己打天下,最终将太史慈感动。

太史慈降孙策后,跟随其平定了整个江东,还镇压了不少骚乱的山贼。孙策死后,孙权任命太史慈建昌都尉,都督建昌、海昏等六县,抵御屡次侵犯的刘表之侄刘磐。刘磐因骁勇善战,令孙权相当苦恼,因此孙权将太史慈派去震慑他,刘磐忌惮太史慈勇猛,果然不敢再前来骚扰。

此后太史慈一直镇守于此地,公元206年,太史慈病逝,年仅四十岁!临死之前,太史慈曾相当不甘心的说道:“丈夫生世,当带三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颇有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那种无奈感伤。

太史慈很早就死了,他并没有如演义那般,参加过赤壁之战、合肥之战等战役。他去世之时,刘表还没去世,曹操还在平并州,东吴的大敌还是刘表的江夏太守黄祖。演义中将他的死延迟到了公元214年,后调了八年之久,可能是不愿意将这样一个名将的死写的太过于简单吧!

回答2:

日本从1894年的甲午战争开始打中国。

1894年7月,日本在美英帝国主义怂恿下,发动侵略中国和朝鲜的甲午战争,打败了中国军队。

由于日本蓄谋已久,而清朝仓皇迎战,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

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被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把辽东半岛割让与日本,这同俄国图谋独占我整个东北的侵略计划水火不相容。消息传出,俄国统治集团大哗,不惜以武力强迫日本放弃辽东半岛。

1904年2月5日,日方决定同俄国断交同时,日本天皇即指示开始军事行动。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东乡平八郎,于2月6日0时召集下属指挥官,传达天皇的决定,并且命令全舰队开赴黄海,分别攻击停泊在旅顺和仁川(济物浦)的俄舰。 日俄战争开始。

1905年9月5日在朴茨茅斯日俄签订和约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就开始有了真正的军事存在。

扩展资料

甲午战争的意义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中日甲午战争是一场日本发动的非正义战争。

甲午战争已经过去了两个甲子,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知识人都在对这场给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众多方面带来巨大冲击的战争进行反思,相关的研究成果数不胜数,这些相关的研究从多个层面为当代中国人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2014年又恰逢甲午年,当年这场战争的三个当事国中国、朝鲜和日本(虽然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之间的战争,但这场战争是由朝鲜问题引发,且成欢驿战役、平壤战役等是在朝鲜的国土上进行的,

更何况在战争爆发后日本强迫朝鲜政府签订攻守同盟,向其提供战争支援,故朝鲜应算是这场战争的当事国)之间的关系又陷入复杂的紧张之中,中日、朝日之间的外交往来几陷停顿。

一些日本右翼政客甚至不断发出好战言论,一时间战争乌云似乎又笼罩在东亚上空。在这种情况下,反思一百多年前的那场战争无疑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日甲午战争

回答3:

太史慈不是张辽射杀的!是被城内伏兵乱箭射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