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果榄仁,使君子科,榄仁树属双子叶植物,常绿或半绿乔木。生长于泸水、临沧、景东、屏边、新平、西双版纳等地海拔500~1700米的地方,为热带雨林上层树种之一。高达40余米,胸径约2米,具板状根。种子繁殖以条播为好,适宜在云南南部中低山丘陵土壤较湿润的地区造林。木材坚硬,可供造船及建筑等用材。
形态特征
千果榄仁高25~35米,胸径达1米以上;树皮灰褐色,老时淡褐色,片状剥落;小枝初被褐色短绒毛,后变无毛。叶对生,厚纸质,长椭圆形,长10~18厘米,宽5~8厘米,全缘或微波状,稀有粗齿,先端有一短而偏斜的尖头,基部微圆,除中脉被黄褐色毛外,无毛或近无毛,侧脉15~25对,两面明显,平行;叶柄较粗,长5~15毫米,其顶端两侧常有1个具柄的腺体。顶生或腋生总状花序组成大形圆锥花序,长18~26厘米,总轴密被黄色绒毛;花极小,多数,两性,红色,连梗长约4毫米,小苞片三角形,宿存;萼杯状,长2毫米,5齿裂,脱落;无花瓣;雄蕊10,伸出,具花盘。瘦果细小,极多数,具3翅,其中2翅等大,1翅特小,长约3毫米,连翅宽约12毫米;翅膜质,干时淡黄色,被疏毛,大翅对生,长方形,小翅位于两大翅之间。
生长习性
千果榄仁分布区属热带及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终年无沙,干湿季分明,年平均温19~23℃,极端最低温0~3℃;年降雨量1200~1800毫米,雨量大多集中于5~7月;相对湿度70%~86%。土壤以砖红壤性土壤为主,其次为山地红黄壤、黑色石灰土及河岸冲积土等,土层深厚,pH值4.5~7.5。千果榄仁要求温暖、湿润的小环境,一般多散生于河岸和沟谷地带的热带雨林、季雨林及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中,为林内的上层高大乔木,局部地区也能形成优势树种。千果榄仁生长较快,在人工栽培的情况下生长更为迅速,年直径生长量可达2厘米以上,年高生长可达1.5米以上。8月始花,10月果熟,可宿存至翌年1月。果实极多,能随风飞扬,但发育者少,自然更新能力差,林内几乎不见幼树,仅在空旷地方偶见幼苗生长。
栽培方法
千果榄仁果熟后,及时采收,种子阴干后随即播种,1年后基本丧失发芽力。按细粒种子播种管理,保持水土湿润,10天左右就能发芽,长出1~2对真叶后,另行移床管理,或移植营养袋内。种子发芽率不高,需要适当增加播种量。幼苗初期要求一定的荫蔽,苗高30厘米左右即可定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