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系社会为什么会转变成父系社会?

2025-02-25 22:35:24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1、动物驯养让位于畜牧业。

畜牧业成为社会生产的一个主要部门。在畜牧业中男子地位提高,并逐渐成为生活资料的主要提供者和社会生产的主要力量。妇女的生产劳动被排挤。

2、锄耕农业让位于犁耕农业。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母系制时代的锄耕为大规模的犁耕农业所代替。驾畜耕田主要是男子来承担。这样,妇女在农业生产领域里也被男子排挤出来。男子在经济上跃居了统治地位。

驾畜耕田、看管放牧牲畜,这些主要的生产部门中都主要是男子。男子的劳动就是一切,妇女的劳动是无足轻重的附属品了。男女经济地位的变化是导致彼此社会地位的变化,男子跃居了垄断地位。于是原业以母系为中心的母权制氏族转入了以父系为中心的父权制氏族。

3、婚姻和家庭关系的变化,男子要求改革继承制度。

在生产力发展的情况下,私有制出现,男子经济力量增强。他们拥有的牲畜甚至是奴隶等财物,自然希望将来能把它传给自己的子女(因为子妇是自己的骨肉)。但这种想法在母系氏族社会中无法实现。按照惯例,财产必须留在本氏族,所以子妇不能继承父亲的财产。

男子们要求改变继承制。这种情况发展下去人们最后终于规定子女从父而不从母,妻子从夫而不再是夫从妻子。财产由子妇继承,世系按父系计算,于是父权制氏族公社便确立了起来。

扩展资料:

母系社会主要有以下特点:

1、继承权。母系氏族社会,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集体劳动,共同使用劳动产品。财产由集体继承,实际上是其子女集体继承。女男在财务上是平等的,都有继承权。男子的财产不能传给他的子女,只能传给他所在的氏族,比如传给外甥。

2、氏族制度。氏族是一个社会细胞,她们生产在一起,也居住在一起。其房屋虽与经济类型、定居程度、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有关,形式多种多样,但都适合氏族的共同需要,而且有足够数量的房间供婚龄妇女接待外氏族的男配偶使用。同氏族的人按性别分开居住。

3、社会管理。由于女性在社会生产中居于主导地位,世系按母系血缘计算,就决定了母系氏族以年长的妇女为氏族长。她是由全体氏族成员选举的,如果不称职,全体成员有权罢免。氏族长负责领导生产,管理生活和对外联络。当氏族分裂为母系亲族时,又出现了亲族长。

4、社会分工。母系氏族社会总体的分工为:青壮年男子担任狩猎、捕鱼和防御野兽等任务,妇女担任采集食物、烧烤食品、缝制衣服,养育老幼等繁重任务,老人和小孩从事辅助性的劳动。

回答2: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男子在生产部门中突出地位的出现,原来男女在氏族中的地位发生重大变化,男子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与此同时,婚姻由对偶婚向一夫多妻制过渡,父权制随家庭出现而产生,财产按照父系继承,世系随父系计算。父系氏族制形成后,私有制萌芽、产生。

在贫富分化加剧的情况下,阶级对立出现。由此进一步导致原始社会解体,国家开始产生。父系氏族制不同于母系氏族制的本质区别,在于世系按父系计算,财务由子女继承,男子是社会和家庭的核心;他有权支配家庭的财产,也有权支配家的成员。

扩展资料

母系向父系过渡的的原因等问题历来分歧较大。恩格斯在《起源》中指出,母权制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是人类经历的最激烈的革命之一,最早的阶级压迫是与对妇女的奴役同时发生的。

但又认为,这一革命并不需要侵害任何一个活着的氏族成员,似乎是一个十分自然的过渡。对这些论断的理解不同,产生对过渡原因、过程的不同看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母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