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三更便数伏”。这里“三更”应该是年庚的庚字。所谓“夏至三庚”就是夏至日后的第三个天干带“庚”的日子,从这一天起,开始数伏。
一庚是十天,如果夏至那天是庚日,只要再过二十天就进伏了。如果庚日恰在夏至前一天,那么要过二十九天才能进伏。
初伏的第一天,古人称为“伏日”,也是一个比较重大的节日。天津至今还流传着“头伏饺子二伏面”的谚语,大概就是过伏日的遗风吧。
“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旬至8月上旬间。
三伏天是中国农历小暑与处暑之间的一段时间,它是一年中气温最高而且潮湿、闷热的日子。气温节节攀高,各类健康问题也接踵而来,暑热暑湿就成了我们防范的重点。
“夏至三更便数伏”。这里“三更”应该是年庚的庚字。古人以干支纪日,从甲子、乙丑而至癸亥,六十天一个循环。所谓“夏至三庚”就是夏至日后的第三个天干带“庚”的日子,从这一天起,开始数伏。为什么要从庚日数伏,这主要与古人的阴阳五行生克观念有关。一庚是十天,如果夏至那天是庚日,只要再过二十天就进伏了。如果庚日恰在夏至前一天,那么要过二十九天才能进伏。《初学记》说:“从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后伏,总称三伏。”也就是说立秋如果在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后,那么中伏就是十天,立秋如果在夏至后的第五个庚日后,那么中伏就是二十天。所以伏天有的年份三十天,有的年份四十天。初伏的第一天,古人称为“伏日”,也是一个比较重大的节日。天津至今还流传着“头伏饺子二伏面”的谚语,大概就是过伏日的遗风吧。
三更就是子时,就是现在晚上的十一点到第二天的凌晨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