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基因工程,人类的寿命限制会在多久被打破

2025-04-28 12:22:1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人类寿命有多久

上篇:三百载天年不是梦

近日,英国、加拿大、俄罗斯、德国、乌克兰、比利时等多国科学家经多次临床实验和计算达成共识:人的寿命有望达到300岁。
这一重大发现主要得益于上述各国有效推广毫米波临床治疗取得的重大突破。
早在1968年,英国物理学家H·弗洛里赫发现了极高频电磁波与生物细胞的相干振荡谐振现象。生物体细胞、细胞膜的分子、原子以及生物大分子都具有相干的自动振荡谱,这些频率正处于毫米波的振荡频率范围之内。当机体接受毫米波辐照能量后,引起了生物共振效应,而这种谐振能量可以向机体深处传导,进而诱发机体一系列的生物学反应,如谐振能作用于细胞膜时,使膜电位发生变化,撞击并消除膜上的病理性振荡,可促使体内离子移动甚至使人体内出现超导现象。谐振能还可使体内组织的微观结构重新排列,蛋白质、氨基酸、酶的活性发生变化,因而调节细胞的代谢与功能,提高提高机体应激能力、非特异性免疫能力等。
上述各国在推广毫米波疗法时,多次研究证明,细胞每更新一次,染色体端粒缩短一块。人类现在平均寿命是72岁,活到90乃至上百岁的“长寿”老人也大有人在,而寿命达到上百岁的人体,其组织细胞染色体端粒的长度才缩小1/3,也就是说人体细胞的潜能至今才发挥了不到1/3。另据考证,细胞生命如果被完整实现,人的理想寿命还有2/3没用。人的基本寿命应该是300岁。
可是目前,人的贪欲、浮躁、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用药方式成了折寿的主因。因此,科学家建议,养生需要养心,要尽量运用物理疗法激活人体的干细胞、免疫系统和新陈代谢,毫米波疗法应作为治病和保健的主要方式之一。手术、吃药、打针等介入疗法一定要慎之又慎。
欣慰的是,我国在毫米波疗法应用方面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在国家卫生部、科技部、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等单位领导的支持下,依托国产技术实施的毫米波疗法已全面应用于临床。北京三甲以上医院、河北省和部队系统部分医院临床使用的良好效果充分证明:毫米波疗法为人类长寿带来了新的曙光。

下篇:六派科学家坚信 人应活到1000岁

更让人振奋的是,世界上坚信人活1000岁的科学家大有人在,目前,大约有六大流派和学说。
学说一,毫米波治疗仪的升级换代和性能的改进,配合抗衰老药物,有效保护了细胞,促进细胞的生长运动。2008年,葡萄牙电视台展示,有一种植物提取物有可能让酵母细胞永生,这种植物的分子能在氧化剂和热应力等致命条件下保护细胞,在延长酵母的寿命方面,这种植物的效能比反转醇高7倍。
学说二,限制热量可长寿。1986年,有篇科学报告说,限制实验鼠的热量摄入能够显著延长老鼠的寿命。2002年,一项对30位志愿者进行的限制热量研究结果显示,微饿让人变得年轻。2007年5月,著名科学期刊《自然》有论文指出,发现了导致“热量限制性长寿”的基因是PHA—4。
学说三,克隆和器官替换。目前,人工培植狗膀胱进行移植已取得成功。最近,美国国防部正着手在老鼠身上培育人体组织,将来移植给截肢者。干细胞的研究进步更为人类的长寿找到了法门。
学说四,人体冷冻。2005年7月,有科学家宣布他们在零下35℃以下成功保存了兔子的肾脏,并成功移植到另一只兔子体内。近日,美国冷冻组织---阿尔科认为,当宣布某个人法定死亡时,机体组织和细胞仍有活力,要过几天才会死亡腐烂,如果实施冷冻,就可以在低温下保存细胞和组织,医疗条件允许时,仍可用电震激活心细胞,让人死而复生。
学说五,永葆青春攻略。2007年,英国剑桥大学遗传学家奥布里·德·格雷博士在其所著《终止衰老》一书中,详细描述了通过基因工程彻底忽视衰老之策略。他认为,有朝一日人类能在年轻状态下至少生活1000年。格雷列出7种攻略以对付7个致命的问题。一是肌肉细胞组织损失只需通过适当锻炼就能修补或逆转。二是通过激发免疫系统,衰老的细胞可以被移除,或者引入只杀衰老细胞的自由基因来消灭衰老细胞。三是对于后果严重的蛋白质交叉结合,通过能破坏结合的药物或生物酶可延缓衰老。四是接种疫苗让免疫细胞吃掉细胞外的垃圾。五是引入新酶清除细胞内的垃圾。六是运用基因疗法,将线粒体基因引入细胞核,阻止变异的线粒体造成的损害。七是利用基因疗法和干细胞阻止正常细胞转变成“永远不死”的癌细胞。
学说六,暂停生机和下载心智。著名《科学》期刊2005年4月22日发表文章称,用化学方法对老鼠进行暂停生机实验已取得成功,表明利用外部手段延缓生命进程已成可能。另据科学家预测,最早到21世纪20年代,电脑硬件将会有下载人类心智的功能,可制造寿命很长的高强度电脑,因此也就可从理论上大大延长人的寿命。
总之,以上六种观点,都与细胞和细胞运动有关。如果找到了细胞运动的规律,也就打开了长寿之门。所以毫米波疗法在延长生命的各种技术中脱颖而出,成为最早成熟及应用的新技术之一。其他方法,我们不妨把它们看作是一项引领我们走向长生不老之路的模糊指示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