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间的博弈,利益永远是第一位了。
战国七雄,看着国家很多,但其中的牵制因素也更多,利益瓜葛也纠缠不清。
战国时期,诸侯战争不断,更是演绎了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话的真谛。
我们先来看看长平之战时的战国形势图。
抛去秦赵两国,我们来看看其余吴国都在想什么。
首先是韩国。长平之战的起因和韩国大有关系,公元前262年,秦国占领了韩国沁阳,把韩国的上党郡与韩国本土的联系完全截断,没办法,韩桓惠王求秦国罢兵将上党郡献给秦国。但上党郡郡守冯亭不愿降秦,谋划之后决定利用赵国力量抗秦,把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这才引发了秦赵长平之战。
再看魏国。
而三晋之一的魏国早不是以前的三晋第一强了,之前在伊阙之战中,韩魏联军被秦国击败,魏国实力大损,和韩国一样不希望在和秦国发生战争。我们也知道长平之战后,秦国围攻赵国国都邯郸,发生了著名的“信陵君窃符救赵”典故,也就是说,信陵君是偷窃兵符去救赵国的,可见当时魏国上下主流意见是不卷入其中的,哪怕赵国有灭亡的危险,更别说一场长平之战了。
而且魏国正惦记攻定陶和卫国,以增长实力,对秦赵两大强国相战不干预。当然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心思也是有的。
再看楚国。
楚国惦记攻鲁国,巴不得秦赵替他分散注意力。当然更主要的一点是,楚国太子在秦国做人质,而楚王病危,楚国是投鼠忌器,可不敢在这时候扯秦国后腿。
再看燕国。
长平之战后赵国式微,燕国是趁火打劫进攻赵国的,可见燕国对赵国课没有好感,而且还有领土野心。而燕国离秦国很远,没有直接利害关系。
最后看齐国。
齐国位于最东面,秦国奉行“远交近攻”政策,齐国自然犯不着和秦国发生矛盾。更主要的是,曾发生“五国伐齐”之事,赵、韩、魏、燕、秦为了灭掉齐滑王的威风,由乐毅指挥攻下了齐国的70多座城池。这是发生在长平之战前20年,使得齐国实力大损,几近灭国。此事后,齐国对这五国心存芥蒂,再想像以前那样联合对付秦国,齐国是不参与的,这使得齐国国策发生重大转变。而以后秦始皇灭六国,齐国也是一路眼睁睁看着的,直到剩下自己一个。
此外秦赵两国,尤其是赵国外交的表现也使得五国不敢轻易犯险。
这五国中,真正可用的其实只有魏国和楚国。
长平之战开始时,赵国大臣虞卿曾向赵孝成王建议,合纵魏,楚攻秦。结果却是赵孝成王派人去秦国议和去了,可见赵国对魏国楚国还是心存警惕的。
更重要的这让魏楚两国蒙了,你们两国是打战的吗?
再加上秦国施展了一些手段,将赵国使者来秦的事情大肆宣扬,使得各国认为赵国已经向秦国求和,既然都求和了那还打什么战。
魏楚两国更是认为秦赵是在串通演戏,既然是演戏,他们想图谋的国家会是谁?秦赵媾和,肯定会威胁到他们,魏楚两国想想都会惊出一身冷汗。
这是五国各有心思,选择置身事外。也许个别国家的确是中立的,有的国家是怕救赵得罪秦国引火烧身,但估计他们心中都想坐山观虎斗,更有坐收渔翁之利的幻想。在加上赵国外交失策,五国最终选择坐壁上观。
因为当时合纵连横的关系,其它诸侯都在互相打仗,根本没空去理会秦国和赵国的战争,所以即便长平之战打了三年之久,也没有诸侯来救赵。
因为当时秦国和赵国是实力相当的强国,其余的国家都是比较弱小的国家,所以只能坐山观虎斗,想等秦赵两败俱伤之后,他们坐收渔翁之利。如果他们出师帮助了将来战败的一方的话,那么战争结束后战胜国会对他们讨伐。
因为其它国家在与秦国交好,秦国实施的是远交近攻的策略,所以它们没有起兵救赵。
赵国胡服骑射,国力达到癫疯。。。另外,长平之战起因是赵国帮魏国强出头,魏国先前虐待秦国宰相范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