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要做好疫情报告,及时发现病人,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防止疾病蔓延扩散。
二是托幼等单位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三是对被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等应消毒处理,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四是在手足口病流行时,应做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五是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还要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曝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六是医院应加强预诊,设立专门诊室,严防交叉感染。
不过本人认为手足口病并没有特别的预防措施,从托幼、学校领导等管理层来说,早发现、早治疗是应付手足口病的最好方式。
由于春夏是肠道病毒感染容易发生的季节,家长更需在春夏之际多留意孩子,如发现自己孩子有发烧、皮疹等症状时要尽快进行治疗,注意环境及个人卫生。
没确诊之前可以喝白兰根预防。
回答者: 默世纪 - 助理 三级 5-19 20:49
手足口病症状与预防
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可见到,以夏秋季较多。发病初期先有发热、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像上呼吸道感染一样,有的孩子可能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以后手、足的指及趾背部出现椭圆形或梭形的水泡,疱的周围有红晕,水疱的液体清亮,水疱的长轴与皮纹是一致的。然后水疱的中心凹陷、变黄、干燥、脱掉(脱屑)。另外指、趾端有散在的比较坚硬的淡红色丘疹或者疱疹。同时,在口腔里,如嘴唇、舌、口腔粘膜、齿龈上也有散在的水疱,但口腔里的水疱很快破溃而形成灰白色的小点或灰白色的一层膜,其周围有红晕,在灰白色的膜下可以见到点状或片状的糜烂面。手足口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感染源为疱疹液、咽喉分泌物、粪便污染的手、玩具、食具等。它的潜伏期是3—8日。目前此病没有较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缓解:
1、服用抗病毒的药物,如病毒唑、病毒灵等。
2、保持局部清洁,避免细菌的继发感染。
3、口腔因有糜烂,小儿吃东西困难时,可以给予易消化的流食,饭后漱口。
4、局部可以涂金霉素鱼肝油,以头减轻疼痛和促使糜烂面早日愈合。
5、可以口服B族维生素,如维生素B2等。
6、若伴有发热时,可以用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
该病一般1~2周可以自愈,不会留下后遗症,但它也不是终身免疫,即以后还可以感染发病。在预防方面,应注意在夏季此病流行时,尽可能少带孩子到公共场所,平日教育小儿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对玩具、餐具要定期消毒。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隔离。若此病在托儿所或幼儿园内流行时,首先应将患儿与健康儿童隔离,将玩具用消毒液消毒;健康儿童可以口服板蓝根冲剂以预防。
建议幼儿园安装“水温环保空调”,通风好自然感冒少,降温也不多也不会得空调病,能耗低,幼儿园也合算。另外,护理人员对公共接触物体表面多次消毒擦拭和小朋友吃东西喝水前务必洗手。以上都是预防,包括小孩在家里都是,最好不要去超市等公共场所,因为那边的空气也是不够流通的。小孩的健康是老师和家长以及社会的共同责任。另外,我们是不让或者少让小朋友吃上火的食品,同时还煎些“红牛膝汤”喝喝。效果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