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和鸡精有什么区别?又名味素,化学成分为谷氨酸钠。味精是食品增鲜剂,最初是从海藻中提取制备,现均为工业合成品。毒性: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常规食用量对人体无害。中毒表现:部分西方人在进食富含味精的食物2小时内,出现头痛,面红,多汗,面部压迫或肿胀,口部或口周麻木、胃部烧灼感及胸痛等症状。此现象多出现在中餐用餐后,因此有些西方人将此现象称为“中国餐馆综合征”,但此现象和进食味精的关系至今未能证实。紧急处理:误服过量味精后勿须特殊处理。出现“中国餐馆综合征”者也可口服维生素B6,每天50毫克。 中毒预防:可以放心食用味精,但不要使用量过大,一般每天每人食用量不要超过20克。鸡精与味精的区别 在众多的调味品中,鸡精作为一种复合型、营养型的基础调味品脱颖而出。鸡精是一种以新鲜鸡肉、鸡骨、鲜鸡蛋为基料,通过蒸煮、减压、提汁后,配以盐、糖、味精(谷氨酸钠)、鸡肉粉、香辛料、肌苦酸、鸟苷酸、鸡味香料等物质复合而成的,具有鲜味、鸡肉味的复合增鲜、增香调味料。有人认为鸡精是味精的升级换代产品,其实这样理解不确切。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鲜味比较单纯,而鸡精因含多种调味剂,其味道比较综合。因此,在烹任使用中,消费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味觉偏好进行选择,比如在烹制肉食品时,有人喜欢比较单纯的口味,就可以加入味精;如果喜欢多种味道调和的口味,则可以加入鸡精。但鸡精中含盐,调味时应注意少加盐。另外,味精易溶于水,所以在烹饪,一般在起锅之前加入味精效果好,菜肴的味道会更加鲜美。因为味精若在水溶液中长时间加热,会少部分失水生成焦谷氨酸钠,焦谷氨酸钠虽无害,但没有鲜味。而鸡精的用量用法似乎宽松得多。味精与鸡精 所有的调味品里面,“诽闻”最多的莫过味精。有人视若天赐,无它不餐;有人拒之千里,决不沾唇。味精最早是由日本人发明的,“味之素”早些时候在中国的广告语非常夸张,叫做“清水变鸡汤”。对于收入拮据的人家来说,是一种不小的吸引。后来,味精成了中国人居家过日子必备的东西,做什么都放,鲜。从80年代开始,不利于味精的传闻多了起来,而且,很多外国人真的就不吃味精。90年代初,有消息传来,人家早早地改用鸡精了。到目前,美国、日本、瑞士、韩国和香港,鸡精和味精的消费比例为85%比15%,食用鸡精者占绝大多数。味精是菜肴增鲜剂的第一代。在我国已有近80年历史。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主要的生产工艺是通过大米、玉米等粮食或糖蜜,采用微生物发酵的方法进行提取。80年代初期,人们将味精与核酸按某一恰当比例混合后,便奇迹般地发现了第二代增鲜产品,分别取名为“鲜味王”、“加鲜味精”、“特鲜味精”等。第二代产品在鲜度上比传统高出许多,不同鲜度等级的产品,满足了人们对鲜度的不同追求。为了既增鲜又增味,于是产生了第三代增鲜品。这种产品最早于1970年在日本成功开发,名为鲤鱼精。此后,在美国、瑞士、韩国、泰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也先后按当地的口味特点,开发出了各具特色却相类似的鲜味品,如鸡精、牛肉精、猪肉精等。特别是鸡精,以其特有的风味和纯正的鲜味,又富有营养,被称为第三代味精。鸡精是种复合鲜味剂。它除了含有鸡肉粉、鸡蛋粉,又添加了解蛋白、呈味核酸,还有一定比例的精盐和鸡油等。所以,除却味道更鲜之外,它也更富有营养。但鸡精在我国的普及量还很小,远远追赶不上传统的味精。这需要一个认知和习惯的过程。
鸡精中含40%的味精
大部分鸡精的包装上都形象地画着一只肥鸡,或者写着“用上等肥鸡制成”、“真正上等鸡肉制成”。其实,它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主要是由鸡肉、鸡骨或其浓缩抽提物做成的天然调味品,它的主要成分就是味精(谷氨酸钠)和盐。其中,味精占到总成分的40%左右,盐占到10%以上。另外还有糖、鸡肉或鸡骨粉、香辛料、肌苷酸、鸟苷酸、鸡味香精、淀粉等物质复合而成。医生说:味精鸡精都没有营养价值
专家说,其实,味精、鸡精都没有营养价值,主要是促进食欲。食物还是原汁原味更健康;味精中的谷氨酸钠,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婴幼儿、孕妇、老年人及限制钠离子的慢性肾病病人、高血压病人等,建议菜肴里少加或者不加鸡精和味精。”哪些人群不宜多吃味精与鸡精?
孕妇不宜吃味精鸡精。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血液中的锌与之结合后从尿中排出。味精食入过多会消耗大量的锌,导致体内缺锌。锌是胎儿生长发育的重要微量元素。过多食用味精可能会引起胎儿缺陷。
患有高血压的人不宜食用味精鸡精。患有高血压的人如果食用味精过多,会使血压更高。所以,高血压患者不但要限制食盐的摄入量,而且还要严格控制味精的摄入。
婴幼儿不宜食用味精鸡精。谷氨酸可以与血液中的锌结合,生成不能被利用的谷氨酸锌被排出体外,导致人体缺锌。锌是婴幼儿身体和智力发育的重要营养素。过多食用味精,会造成婴幼儿身体和智力发育缓慢,严重者会严重影响婴幼儿的智力痴呆!
老年人不宜食用味精鸡精。味精,鸡精吃多了,常常会感到口渴,这是因为味精和鸡精中含有钠,过多摄入可导致高血压。60岁以上的人对钠的摄入尤为敏感,缺少纳,老年人患上高血压、肾病、水肿等疾病的的几率更高。
这5种情况千万别放味精
1、调馅料不宜加味精许多人在调饺子馅、春卷馅时,都会放点味精,这样很不安全。味精拌入馅料后,会一起经过蒸、煮、炸等高温过程。但是,温度只要超过100℃,味精就会发生变性。不但会失去鲜味,还会形成有毒的焦谷氨酸钠,危害人体健康。除了不能拌馅,在制作热菜时,也是要在菜肴即将离火时才能加入味精。
2、放醋的菜不能放味精酸味明显,醋加得比较多的菜肴不能加味精。因为味精在酸性环境中不易溶解,而且酸性越大,溶解度越低,鲜味效果越差。所以糖醋里脊、醋熘白菜等酸味大的菜肴都不能放味精。
3、炒肉菜不用加味精肉类中本来就含有谷氨酸,与菜肴中的盐相遇加热后,自然就会生成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钠。除了肉类,其他带鲜味的食物也没必要加入味精,如鸡蛋、蘑菇、茭白、海鲜等。
4、拌凉菜不宜放味精因为味精在温度为80℃—100℃时才能充分发挥提鲜的作用。而凉菜的温度偏低,味精难以发挥作用,甚至还会直接粘附在原材料上,无味且扫兴。如果做凉菜时非要放味精,宜用少量热水把味精溶解后再拌入凉菜之中。
5、甜味菜不用加味精在适当的钠离子浓度下,味精的鲜味才能更突出。所以,味精的鲜味在咸味菜肴中才能有鲜美表现,但如果在甜味菜中放入味精,不但不能增鲜,反而会抑制甜鲜的本味,并产生一股异味。所以,鸡茸玉米羹、香甜芋茸等菜肴中不能加味精。
鸡精和味精主要成分都是谷氨酸钠,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