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

2025-04-15 12:17:46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宋代理学大师朱熹讲过一句名言:“存天理,灭人欲”,被很多人记住并断章取义地误解误读,斥为不讲人性、扼杀人性之说,一说谁不讲人性,就搬出这句话来当令箭。

《礼记·礼运》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兼治儒墨之道”的告子说,“食色,性也。”《礼记》为儒家经典,告子可以说代表了一般人的看法,两者都是承认人欲的,允许人们追求人欲的,为什么作为儒学大师的朱熹居然反对人欲?

其实,朱熹并没有反对《礼记》和告子所主张的“人欲”,相反,朱熹将《礼记》和告子所主张的“人欲”视为“天理”,而将超出于“天理”的欲望,视为“人欲”。因此,朱熹所说的“人俗”与《礼记》和告子所说的“人欲”不是一个意思,也不在一个层面。朱熹所说的“人欲”是超越了《礼记》和告子所说的“人欲”的“人欲”,是一种泛滥成灾的“人欲”。

在朱熹的眼里,天理人欲的区别是:“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朱子语类》卷十三第二十二条),也就是说,自然需求是“天理”,欲壑难填则是“人欲”。

换为现在的现实而言,吃鸡鸭鱼肉是“天理”,吃濒危动物,就是“人欲”,娶妻生子是“天理”,包二奶、三奶、四奶就是“人欲”。说白了,就是主张人应该节制自己的欲望,不能任由欲望泛滥,否则无底的欲望会毁了人类自身。

这样看,朱熹所说的“存天理,灭人欲”不但不扼杀人性,还是在保护人性,是很符合现在的思想文明的,即人类应该节俭一点,收敛一点,不在太穷奢极侈。

无论是人类自身还是人类身处的环境,之所以出现太多问题,就是因为欲望太多不加节制的原因。吃东西不加节制,什么病都来了;对他人不断压榨,人际关系坏了;对环境无穷索取,环境恶化了……这都是人类被欲望牢着鼻子走,自作自受的结果。要是听取朱熹一席话,恐怕就没有这么严重的后果。

如果说“天理”有一点基本的、自然的、哲学味道的话,“人俗”则是繁复的、人为的、世俗的。欲望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但过度的欲望又是人类毁灭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