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
一般分为酸碱指示剂、氧化还原指示剂、金属指示剂、吸附指示剂等。常用它检验溶液的酸碱性;滴定分析中用来指示滴定终点;环境检测中检验有害物。
变色范围:
可见溶液的颜色是在从pH=pKHIn - 1到 pH=pKHIn + 1的范围内变化的,这个范围称为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即变色域。在变色范围内,当溶液的pH值改变时,碱色成分和酸色成分的比值随之改变,指示剂的颜色也发生改变。
超出这个范围,如pH≥pKHIn + 1时,看到的只是碱色;而在pH≤pKHIn - 1时,则看到的只是酸色。因此指示剂的变色范围约2个pH单位。
由于人的视觉对各种颜色的敏感程度不同,加上在变色域内指示剂呈现混合色,两种颜色互相影响观察,所以实际观察结果与理论值有差别,大多数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小于2个PH单位。
双色指示剂的变色范围不受其用量的影响,但因指示剂本身就是酸或碱,指示剂的变色要消耗一定的滴定剂,从而增大测定的误差。对于单色指示剂而言,用量过多,会使用变色范围向pH值减小的方向发生移动,也会增大滴定的误差。
例如:用0.1mol/LnaOH滴定0.1mol/LHAc,pHsp=8.5,突跃范围为pH8.70-9.00,滴定体积若为50ml,滴入2-3滴酚酞,大约在pH=9时出现红色;若滴入10-15滴酚酞,则在pH=8时出现红色。显然后者的滴定误差要大得多。
指示剂用量过多,还会影响变色的敏锐性。例如:以甲基橙为指示剂,用HCl滴定NaOH溶液,终点为橙色,若甲基橙用量过多则终点敏锐性就较差。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指示剂
甲基橙的变色范围是pH值为3.1-4.4:
溶液的pH<3.1时,呈酸性,具红色;pH>4.4时,呈碱性,具黄色;而在pH3.1~4.4,则出现红黄的混合色橙色;
酚酞的变色范围是pH值为8-10:只有溶液的PH在8-10之间时候才会显红色。
石蕊的变色范围是pH值为5-8。PH<5时,显红色;PH>8时候,显蓝色;5
pH大于4.4不是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