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介壳虫的形态特征有哪些?

2025-04-24 21:27:0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桃介壳虫,又名桑白介壳虫。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等地。危害桃、杏、李、苹果、梨等多种果树。成虫和若虫群集固着在枝条上吸食汁液,严重时,重叠成层,枝条被虫体覆盖,似被一层灰白色蜡质物。排泄的黏液污染树体,如油渍状。被害枝条凸凹不平,发育不良,重者整枝或整株枯死,有的聚集在果实上为害,使果面凹陷,变色、降低果品质量。(1)形态特征,雌虫介壳近圆形,背面隆起呈白色或灰白色。蜕皮壳点橙黄色,偏于一旁。雌成虫体椭圆形,扁平,橙黄色。雄虫介壳长筒形,背面有3条突出的隆脊,灰白色,壳点橙黄色,偏于前方边缘上。雄成虫体橙黄色,前翅1对,膜质。后翅退化成平行棍。卵椭圆形,橙黄色。若虫椭圆形,橙黄色。腹部末端有一根尾毛。两眼间有2个腺孔,分泌蜡丝,遮盖身体,形成介壳。第一次蜕下的皮负于介壳上,偏于一方,称为壳点。2龄时,眼、触角、足及尾毛均退化或消失。雌雄分化,雌虫橘红色,椭圆形。雄虫淡黄色,体形稍长。雄蛹橙黄色,长椭圆形。(2)发生规律,每年发生2代,以受精雌虫在枝干上越冬。翌年4月下旬开始产卵,5月上旬为产卵盛期。卵产于介壳下,一雌虫产卵25~160粒,产卵后干缩而死。第一代若虫于5月初开始孵化出现,比较整齐。若虫孵化后,自母体介壳下爬出,在枝干上到处乱爬,几天后,找到适当位置,就固定下来,并开始分泌丝状蜡质,形成介壳,把口器刺入树皮下吸食汁液。雌虫蜕两次皮后变成成虫,在介壳下不动吸食。雄虫第二次脱皮后,变为蛹,在枝干上密集成片。第一代雌虫自6月中下旬开始出现,又开始产卵。第二代若虫在8月上旬左右出现。第二代雌成虫发生9月间,交尾受精后,在枝干上越冬,雄虫死亡。现研究证明,桃介壳虫属两性生殖,末交尾的雌虫卵巢发育异常,并有脱去介壳裸露寄生的情况。因而防治雄成虫亦可控制虫害。桃介壳虫的天敌较多,常见的天敌有红点唇瓢虫和蚧小蜂等。

(3)防治方法:①休眠期防治,先人工刮除越冬虫体,而后在发芽前喷洒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5%柴油乳剂加1000倍一六○五。消灭在枝干上越冬的桃介壳虫。②生长期防治,在第一代若虫孵化期和第一代雄虫羽化期,进行药剂防治。因为这两个时期虫情较集中,杀虫效率高。必要时,在第二代若虫孵化期再喷药1~2次。喷洒药剂有0.3波美度石硫合剂,或50%马拉松乳剂1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剂1000倍液,或50%一六○五乳剂1500倍液,或90%敌百虫800倍液,效果均好。在若虫孵化后,未形成介壳前,这是用药防治的关键时期,但这个时期仅几天时间,待脱皮形成介壳后,因有蜡质保护,药剂很难渗透奏效。③保护天敌,避免喷洒广谱性农药,特别是菊酯类和有机磷农药。喷药时间不要在红点唇瓢虫、蚧小蜂和日本方头甲虫等天敌孵化盛期和幼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