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主要致使“隆美尔”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2025-04-27 23:21:48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1最大原因是纳粹德国发动的战争是非正义
2盟军实力强大(经济,军事)
3希特勒制约隆美尔的发展
4隆美尔自身部署不当,自身还不够强

有"沙漠之狐"之称的德国陆军元帅隆美尔,骁勇善战,名噪一时。但后世军史学家们对他有“战术天才,战略近视”的评价,称其没有战略眼光,“只适合指挥一个师”。
但根据二战战史的记载,在那个希特勒独裁专政,包揽一切的时代,连西方极力推崇的战略奇才曼斯坦因,除“黄色计划”外也没有其他突出的表现。
那么同样没有突出战略表现的隆美尔被视武断地称为“战略近视”是否公正?
隆美尔真的是“战略近视”吗?
隆美尔出身寒门,持剑立名,没有在德军总参谋部这个“战略学院”任过职,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不懂战略。我国的林彪元帅也没有经过系统的战略培训(虽然他毕业于黄埔军校,但那是一个低级军官学校),能称其无战略眼光吗?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可以通过二战中隆美尔的表现来看其是否“战略近视”。

隆美尔没有参加波兰战役,他真正投身于二战是始于一九四零年的法国战役。
是役,他作为德军主攻部队A集团军群下属第七装甲师的师长,率部进攻法国。在法国战役中,他率领的装甲第七师是德军推进速度最快,推进距离最远的部队,被英法联军称为“魔鬼之师”。他指挥装甲第七师快速前进,一再打乱联军的军事部署,其完成的作战任务远远超出德军总部原先的预计,以致于A集团军群曾数次要求其放慢推进速度。虽然隆美尔如此拼命不排除其争功心切的因素,但也显示出了其战略眼光:装甲部队快速推进,打乱联军战略部署,使其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最终打垮联军。而许多德军高层,譬如他的上司、A集团军群司令、被人称为极有战略眼光的龙德斯泰特元帅,就没有这种眼光,由于害怕装甲部队推进速度太快而被截断,龙德斯泰特一再要求属下的装甲部队放慢速度,最后甚至命令停止前进,才使得敦刻尔克的几十万联军逃出生天。

然后是北非。后世评价隆美尔没有战略眼光最主要的依据就是隆美尔在北非的所为。说隆美尔在北非穷追猛打,一再使北非战斗升级,严重影响了德军总体战略的实施。而我却认为隆美尔在北非大打特打,一再使战斗升级,恰恰是其杰出战略眼光的表现。
当时德军的战略构想是:先解决西线,然后集中力量打垮苏联。而希特勒在西线尚未完全解决的情况下,就悍然对苏联动兵,这本身已违反了原定战略。在这种情况下,要取得胜利,就得在打垮苏联的时候,确保西线不出事。
而隆美尔在北非所作所为就是对西线的最大保护。
从一九四二年起,苏联就要求英美开辟第二战场,而英美于一九四四年才开辟第二战场,这其中的诸多原因中,有一个是不容忽视的:隆美尔在北非打乱了英国的阵角。
隆美尔在北非仅凭六万德军和一些虽多但不中用的意大利军队,打得英军连连败退,中东生命线岌岌可危,迫使英国几乎倾全国之力来保卫中东,根本无暇也无力开辟第二战场。
如果德军再调几个装甲师,再调几百架飞机支援北非,那隆美尔就极有可能打垮蒙哥马利,杀入中东,这样一来,英国必举国大乱,第二战场的开辟便遥遥无期了。
现实却是隆美尔在北非孤军苦战无功,北非丢失,盟军兵临西、南欧,第二战场开辟,德军被迫两线作战。
可以说,北非的失败是一群德军所谓“战略专家”脑子进水的结果,正是他们使得隆美尔在北非极富战略性的军事行动,只取得了战术性的成果。

再后来就是意大利。北非丢失后,意大利就相当危险了,隆美尔在当时就指出,意大利人靠不住,应当由德军控制意大利。在盟军在意大利登陆,意大利倒戈后,隆美尔又主张放弃意大利中、南部,依据意北部山区,在波河流域组织防线,跟盟军打持久战。隆美尔的主张遭到了南部德军司令凯塞林的反对,也遭到德军一些高层的反对。但意大利战场最终还是依照隆美尔的设想来打的。这又一次显示了隆美尔的战略眼光。

最后就是一九四四年的西欧。这次隆美尔的战略眼光被许多德军战略专家所认同:西线无望守住,德国最终将失败,应当以政治方式与英美媾和,不能政治解决,就敞开西线,让英美军队首先抵达柏林。
可惜这一构想未能实施,隆美尔就被迫自杀了。

综上所述,隆美尔还是相当有战略眼光的。可惜他时运不济,又站错了队,所以在战略上几乎毫无表现,才显得十分“战略近视”。

祝你好运!

回答2:

1941年2月,希特勒又任命隆美尔为“德国非洲军”军长,前往北非援救一败涂地的意大利军队。他到达北非的黎波里前线后,立即作了一次侦察飞行,得出了“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的结论。于是他便改变“固守防线”的命令,指挥他的装甲部队冒着沙漠风暴勇猛穿插,全速前进。英军猝不及防,节节败退。德军直逼亚历山大和苏伊士。隆美尔因此名声大振,赢得了“沙漠之狐”的美名,并被晋升为元帅。后来,德军主力被牵制在苏德战场,希特勒不肯抽兵援助北非前线,致使隆美尔不得不停止进攻而在阿莱曼进行防守。

从战术角度讲隆美尔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军事天才,但是从战略角度讲隆美尔则是第三帝国失败的重要原因。1941年,德国的战略重心在苏联战场,北非战场从战略角度讲只能算是附属。而隆美尔却一味的在北非战场上迅猛推进,在一个没有过多利益的地方投入了大量的 战争资源。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总体上得不偿失。而且直接减少了德国向苏联战场的投放力度,导致德国没能在苏联战场上实现速战速决。为后来德军的失败埋下了隐患。可以说隆美尔是战术上的巨人,战略上的矮子。

1942年11月,隆美尔以其仅有的5万军队和550辆坦克在阿莱曼地区抗击蒙哥马利的19.5万军队和1029辆坦克,终因寡不敌众而惨遭失败。1943年3月,隆美尔奉召回德国大本营。同年7月,调任驻北意大利的陆军“B”集团军群司令。1943年12月至1944年7月,他率陆军“B”集团军群在法国组织防御,指挥抵抗诺曼底登陆战役。随后,德国发生了行刺希特勒未遂事件,隆美尔受到株连。1944年10月14日,由于希特勒派人逼迫,他在一辆小轿车中服毒自尽,而对外宣布的消息,则是“隆美尔陆军元帅在途中中风去世”。

回答3:

实力上的差距,北非战场想要胜利那是无可能完成的任务,希特勒也深知这点所以对北非提供的资源非常有限,等后来美国加入了以后隆美尔面对的敌人都是数倍于自己的实力。
至于诺曼底战役,除去实力上的差距以外帝国情报部门的无能是导致失败的主要原因。就德国那么点防御力量不可能做到全面防御,盟军的空中优势则使得德军善用的装甲反击战术根本无法实施。所以如果不能准确地判断盟军的登陆地点德军根本无法防御。
所以无论隆美尔是个多杰出的人才他也拯救不了第三帝国的覆灭,更何况盟军方面也有大量出色的将军。

回答4:

其实没那莫复杂,失败原因只有一个,没有汽油。

回答5:

http://tieba.baidu.com/f?kz=335747717
这里有对这个隆美尔以及他所打得战役的分析

http://www.google.com.hk/search?hl=zh-TW&q=%E9%9A%86%E7%BE%8E%E5%B0%94%E5%A4%B1%E8%B4%A5%E7%9A%84%E5%8E%9F%E5%9B%A0&meta=&aq=f&oq=

失败的原因

http://www.baidu.com/s?cl=3&wd=%C2%A1%C3%C0%B6%FB%CA%A7%B0%DC%B5%C4%D4%AD%D2%F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