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决胜负,胜者生,败者死.赌博性命,无所不用其能.关羽既然能杀了他们,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他都是很NB的.高手相博,往往决定在一刹那,我快我狠,我出其不意,我能杀了你,我就比你厉害,不服气你起来再PK.如果真的再来单条一次,我也认为关羽会赢.胜利的得来不是单靠蛮力的,智慧,运气都很重要.我相信关羽.
关羽是二三世纪之交、东汉王朝末年的名将,他的英勇被当时以及后世所肯定。然而,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得以永垂不朽,历时一千六百年而始终光芒四射,却不由于他的英勇,而由于他对刘备个人的效忠,这项效忠,被解释为“道义”。尤其足十七世纪清王朝,以满洲民族控制中华民族之后,在关羽身上找到政治号召的取向,强调道义、强调满洲人跟中华人是异姓兄弟,海枯石烂,情义不变。不仅中华人崇拜关羽,就是在朝鲜半岛,也遍地都是关羽庙,受到万家香火。跨国英雄,关羽是第一人。
不过,抛开《三国演义》这本影响力最大的小说,仅就史书上提供的资料,关羽实在没有资格在历史上占据一席之地。他虽然英勇,但事实上不过一个莽汉,既缺谋略,又缺修养,而且心胸狭窄、不识大体。他眼睛中只有一个主子,和一个小圈圈。一开始就排斥诸葛亮,是刘备把他说服;继而排斥黄忠,如果不是费诗能言善道,谁都不能逆料它的演变:那将是,刘备如果不支持关羽,关羽可能生出二心;如果支持关羽,黄忠可能背叛,糜芳、傅士仁就是例证。
效忠,必须使被效忠的对象受益,才是真正的效忠。如果只能对自己有益——教头目瞧瞧,俺可是只能为你使出吃奶力气啊!那就不是真正的效忠,而是蠢血沸腾的表态。往往使被效忠的对象受害,替被效忠的对象,把天下人得罪净光。关羽之对待孙权和鲁肃,就是如此。本来可以亲密相处的至亲和盟友,却用粗暴愚妄的手段,逼成死敌。陆逊几封谦卑的信,关羽竟会心花怒放,证明他只是个浅碟子。而在失败后,又派人跟吕蒙交往,使节遂被利用,作为敌人的传信鸽,使全军瓦解。公元前482年,吴王吴夫差在黄池,探马驰报首都姑苏陷落,吴夫差立即诛杀探马灭口,为的是怕走漏消息,军心动摇。关羽如果稍有头脑,封锁都来不及,何至使节往返?而且不断往返。不知他希望获得什么?大军解围撤退,反击江陵之日,情势跟当年彭城落入刘邦之手,项羽敌前撤退,反击彭城一样,项羽一举就击溃刘邦部队,关羽复仇之师,却边走边散,这是什么样的统帅?
关羽从没有指挥过大兵团作战,突然发动灭国性攻击,乘人不备,创造了震撼全国的奇迹,但徐晃不过二流角色,都无法克制,不得不解除樊城之围。吕蒙背后还没有下手,关羽已经在疆场上战败。即令战胜,大军北进,跟沙场老将曹操面对,我们没有理由相信关羽定会获胜。更显出关羽低能的一件事是,他把基地托付给恨他入骨而又被他轻视的两位将领。刘邦成功,靠萧何主持关中;刘秀成功,靠寇恂主持河内;曹操成功,靠枣祗主持许县屯田。只有关羽的基地建立在火山口上。刘邦对萧何不断加官晋爵,为的是把萧何套牢,免得他发生变化,关羽却宣称回军之后,要惩处二位留守主管,不像是一个历经沧桑的大将,反而像是一个纵情任性的暴发户。
关羽基本的错误是他破坏了诸葛亮十二年的《隆中对策》,如果像《隆中对策》设计的,跟孙权保持和睦,汉中方面同时出军,局势当可改观。由于关羽一人的冲动,遂使全盘战略,成为虚话。
http://t3.baidu.com/it/u=3732344906,1593512328&gp=3.jpg
http://t1.baidu.com/it/u=3486964749,2842125603&gp=2.jpg
这里只谈《三国演义》,不考究历史。
华雄一战倒真的是关羽成名的标志,凭的也是真本事,而华雄却并非是能与关羽抗衡的大将,当时袁绍联军中颜良文丑均不在阵中,北方缺少名将,造就了关羽温酒斩华雄的美名。
而颜良文丑都是北方名将,并非徒有虚名,按理来说当然不会被关羽轻易杀死,而关羽斩颜良诛文丑多半依仗的是“赤兔宝马”,书中描述,颜良只见半山坡一团红雾只冲而下,还未反应过来,就已被关羽斩落马下。
以我所见,关羽不是颜良(被关羽偷袭)的对手,也难打过华雄(《三国志》被孙坚斩首),文丑也打不过。
因为前三者是武夫,后者是将才,也就是重谋而轻武。
我觉得 真正单条的时候打平的几率比较大
书中的关羽战庞德 张飞战马超 张飞战张颌,很多很多一般都是几百回合打平收场。因为猛将的实力都差不多,关键是靠状态和发挥了。当年文丑大败许晃+张辽。而张辽,许晃的实力和关羽等猛将又差不多。所以说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说出谁更厉害,因为都是猛将,实力差的不是太多了